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程
庆阳农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1947年6月建场,当年开荒(东太平沟)930亩,1948年3月搬迁
到延寿县中和镇,在十八马架(八队)和八号(四队)分别建点,原址变为地方,当年开荒680亩。
1949年至1952年,省营第三农场(三股流)并入,职工达到200余人,耕地达1 000亩。1953年2
月,延寿县农场并人,职工人数404人,生产队4个,耕地面积达13 755亩。1947年至1958年,
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和工业原料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
创建初期(1947—1952年)主要耕种作物有玉米、大豆和甜菜。
扩建时期(1953—1965年)主要耕种作物为玉米、大豆、小麦、谷子、高粱等,适当发展些
畜牧业,1958年虽然是大跃进年代,但经营利润9.9万元。1963年农业遭灾,耕地面积31898亩,
受灾面积达13 230亩,其中旱灾l 135亩,涝灾 8 483亩,成灾224亩,风灾2 348亩,虫灾240
亩,稻瘟病900亩,成灾3—5成达 9170亩,5—8成达2164亩,8一绝产1896亩,当年亏损50.9
万元。紧接着1964年、1965年连续亏损,各为71.7万元和11.1万元。年未经场长办公会议认定
不可救药,经请示下放归地方,人员机械调往其他农场,人们称之为“大砍三刀”。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5年),十年来隶属关系多变,1972年开始归属垦区。1966
年3月,调出农业工人210名,机务工人96名,干部34名,机械18.8标准台,把原8个农业队,
一个药队,一个良种队改为9个生产队,23个小队, 1965年2月开始实行的评工记分法。
1971年农业队改为连队编制,1972年3月,连队又改回为生产队。
1975年,耕地面积达到37 950亩,播种面积34 590亩,粮食作物21 960亩,亩产410斤,总
产37 950万斤,是10余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
重新恢复时期(1976—1985年)1976年2月,庆阳农场划归哈尔滨农场管理局领导,农业生
产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对田间作业标准化抓得很紧,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引优良品种,同时实
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把职工个人利益和农场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打破了铁饭碗,建立
了各种岗位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和干部积极性。
1985年播种面积37 472亩,总产32 320吨,粮豆亩产184公斤。
1983年至1984年和1985年农业生产总产值分别为195万元,208.2万元, 246万元,农业从
1983年开始走向盈利。
二、主要成就及贡献
庆阳农场建场32年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主。播种面积由建场初680亩,发展到1985年的35317
亩;从1953年粮豆作物亩产100.5公斤,发展到1985年的199公斤,32年间共向国家交售粮豆
10 916.6吨。从1953年至1958年农业总产值总数为2 050.4万元。
农业生产情况
表3—1 总产:千市斤 亩产:斤 面积:亩
0000023;[/$$p]
农业生产总值统计表
表3—2
生产队概况
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