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生产技术改进
第八节 生产技术改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农场历来重视和推广改进农业生产技术,1947年建点开荒至1950年正
式成立庆阳农场,这期间主要任务就是开荒,到1954年农场较先进的机械装备有:阿特兹型拖
拉机10台,沃特兹型拖拉机4台,C一6联合收割机5台,AC一400联合收割机3台。1955年耕地面
积已达1 036.5公顷,开荒地3 008.5公顷,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低,基本上是广种薄收,粗放经
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农业技术推广与改进
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基本维持原有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正规,各项技术、措施
被普遍推广应用。从农场发展史上看,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改进。
一、深翻深松:潜翻深松改土,翻地深度达15—20公分,深松10一15公分,中耕垄沟深松
15公分,活土层达30公分以上,黑粘土和沼泽土,深翻、深耙,翻深达25—30公分,从根本上
解决了白浆土结构不良,增加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活化分解,提高了地力。
二、改良土壤: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第一是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来改良结构,每亩用有机
肥4米以上,三年一茬,每年改造大约两万亩。第二是施砂、施草碳改土,根据本场的土质情
况,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六五”期间,采用岗地白浆土施草炭,低洼、沼泽地施砂改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三轮作复种:轮作复种是多年农场一直实行的一项常规技术措施,经过
多年来生产实践,农场制订了旱田三区轮作的种植比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使施肥集中,改
地效果良好。
三、平整土地:农场地处丘陵地带,有10%的岗地,且高低不平,地块小,在“六五”至
“七五”期间,农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机械优势,进行了大规模的平整土地,主要采取消高添
洼,小地块合并成大地块,拉土添平等方法进行平整土地, 1980年前共修成标准方田和条田,
水田6 000亩,旱田5 000亩。1985年已达到平整土地50%。
四、高产稳产田建设
1980年前农场整治红卫灌区,重点平整土地,发展水浇地,建成高产田 1 200亩。1980年
以后到“八五”期间建成了东大甸子灌区,并整治倒木河灌区,水田面积达l 000亩,旱灌
14000亩,实现高产稳产田24 000亩,占粮豆面积的 48%。
五、良种繁育
1978年农场实施了良种标准化,巩固和发展了试验站,健全科研队伍,并进行了引种示范
试验,推广了玉米杂交种小麦、大豆、水稻、高粮、谷子,种子纯度达 90%以上,充分发挥
了种子增产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