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灌排工程

第三节 灌排工程


农场自1956年开始的水利建设至1985年共投资224万元,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已初步形成三
个灌区,即东风灌区(现四十八面沟灌区)红卫灌区,卫东灌区 (胜利灌区)和跃进壕,东风倒
木圈三个排涝区,水利工程以自灌排沟渠为主,配套部分桥涵闸建筑物,共完成主干渠三条(
红卫干渠、四十八面沟干渠、卫东干渠)长度24.3公里,支渠21条、长25公里,修建主排水干
沟三条,(四十八面沟排干、跃进壕排干、倒木圈排干长25公里,永久性建筑物12座。完成土
石方34万立方米,灌溉水田面积5 000亩,解除一般的耕地内涝1.6 万亩,以上工程具体创建
年限如下:
  一、灌区工程
  1.东风灌区(四十八面沟灌区):位于场部东大甸子,由于沟河排水不畅,加之春、夏汛
期洪水泛滥,内涝严重,1979年农场便组织修建四十八面沟主干渠,总长12000米,同时还配
备6条支渠全长5 800米,每项工程的建立,彻底根治了水患,起到了拦河蓄水的作用,可自流
灌溉面积6 000亩,其中旱灌3 000亩。
  2.红卫灌区:位于场区中部,担负着一、二、三等三个生产队的部分耕地灌溉任务,其
主要水源是驿马河水,沿渠有石头沟子,红库沟河,该灌区是1954年修建的。渠道设有拦河坝
一座,2座进水闸工程,干渠全长1 280米,设计引水流量为l立方米/秒,可灌溉9 800亩农田,
由于工程年久失修,进水闸翼墙漏水,干渠杂草丛生,漏水现象严重加之下段扩建结尾
工程未结束,只能灌溉2 550亩农田,于是农场便集中精力在1978年、1979年两年内全部完成,
干渠清淤,水闸维修,总计完成土石方80 000立方米,使其很好地发挥经济效益,恢复原有设计
灌溉面积。
  3.卫东灌区(胜利灌区)位于农场北部,建于解放前,对农场四队部分土地担负着灌溉作
用,渠道位于跃进壕下头,设有拦河坝一座,进水闸2座,溢流坝一座。干渠全长7 500米,1980
年农场对该灌区进行维修整顿、修柳石坝一处(胜利坝)干渠加高培厚,清淤,总计完成土石方
26 000立方米,达到灌溉面积l 500亩。
  二、排水除涝工程
  由于河流排水不畅,洪水泛滥,淹没荒原和耕地现象在农场时有发生,造成严重内涝,致
使大部分荒原不能开垦,因此在1978—1981年期间完成全部排涝工程。农场分三个排水区和零
星排水区进行治理,治理标准按十年一遇分干,支面级固定渠道,工程总投资8l万元。
  在东风排水区内修建排水干沟三条,总土方量42 900立方米,控制面积 10 000亩,分别
为七华里道北火烧桥一段干沟长l 000米,土方量4 000立方米,火烧桥至五号西一段干沟长
2750米,土方量为11 000立方米,五号西至先锋村去胜利村的大道北一段干沟控制面积11250
亩,由于年久失修,造成严重的淤积现象。
  灌排工程的整顿建设给农场大量的发展水田及旱灌面积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为实现高产稳
产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1980年红卫灌区,卫东灌区(胜利灌区)的整顿建成可达到高产稳产田
12 000亩,1985年建成东风灌区(四十八面沟灌区)和倒木圈灌区,牛头山灌区的整顿完成,水
田面积达10 000亩,旱灌 14 000亩,实现高产稳产田24 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