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干部管理

第五节 干部管理


一、概述
沙河农场的干部管理工作,在隶属关系上分县管时期和企管时期两个阶段;管理权限
上分三级管理。
(一)县管时期(1957——1975)
1、基层干部。其提拔、考核、调配、任免归本场党组织负责管理。
2、领导干部。农场的一般干部归方正县人事局管理。
3、主要领导干部。农场的主要领导干部归方正县委组织部管理。
(二)企管时期(1975——1985)
1、基层干部。其使用和管理权归沙河农场党委组织部。
2、一般领导干部。其提拔、考核、调配、任免归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党委组织部
管理。
3、主要领导干部。其管理权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二、干部队伍
(一)干部来源
沙河农场的干部队伍,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干部。他们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有丰富的
生产经验和农村工作经验,淳朴能干,勇于吃苦。这些是对农场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但是他
们文化偏低,这又是对农场开发建设不利的条件。农场的干部来源,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方
正县派来的干部,有赵才、张贵云、孙广智等。由哈尔滨及附近各县下放工人中提拔的骨干分
子,如丁振贤等;军队转业官兵,志愿来开垦北大荒的人员,如:陈昌华等;“场社合一”时,
由地方并人的干部,有宋国恩等;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提拔的干部有喻新等;国家分配的大
中专毕业生有孟兆田等;方正县插队落户干部留用的如王哲、孙柱庭等;农场工人中提拔的干
部卢庆云、张传方等;并入农场的单位留下的干部如朱学文等;投亲靠友商调的干部有王德君、
贾福江等;下放农场劳动改造的“右派分子”留用的干部有孙殿生、林在原等;从农工中经培
训提拔的干部有赵洪斌等;从“干部仓库”沙河农场学校中提拔的干部有邸凤国等;由哈管局
委派农场的干部有马正寰、李垠等。
(二)基本状况
沙河农场规模小(科级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干部队伍的状况文化偏低,其他情况一般。
1985年干部队伍状况分析表
表2—4


此表包括教师、医护人员和以工代干人员。在表中不难看出,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年龄
结构偏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有这种趋向。
1985年领导干部情况分析表
表2—5


三、干部培训
在农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业务能力,
对农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1954—1957年,农场干部多是工农干部。提高这些干部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是新中国
建设事业中的一件大事。当时培养提高的渠道,一是在实践中提高,边干边学;二是到各级政
府办的“工农干校”中去“离职学习”。如农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赵才,1959年8月到呼兰工
农干校学习深造,后又回场工作。卢庆云曾到“方正县农业干校”学习;赵洪斌曾在1959年到
“农垦局八五七机务学习班”学习,毕业后回场,成为农场机务工作的骨干和主要领导。
1970年全国恢复高考后,使在农场的知识青年,又有了深造的机会。农场前期送张青山、
张明亮上了俄语速成班;后来党九彪、金晶岩等又考取了国家重点院校。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使干部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需要,国家非常重视职工干部
的提高工作。对干部采取高效方便的、长短结合的办法,进行培训。
短期培训班。农场每年分期分批地举办各种短期学习班,对干部的文化、业务进行补习,
全场干部几乎都参加过这种短训班,受益非浅。许多人通过文化业务补习达到初中水平。
长期进修班。近几年来,国家又采取电大、业大、函大、夜大等形式,有计划地培训各类
专业干部。比如农场子弟校教师,最近几年就可以使教师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通过培训实现
师资水平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