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职工文化
第五节 职工文化
建场初期,由于农场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喜爱吹打弹拉唱的人较多,每逢年节场工会
便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深受职工欢迎。
1958——1966年,每逢元旦春节期间,便举行全场各单位参加的文艺汇演。业余文化活动、
各单位的板报员,故事员也十分活跃。形成一支有相当水平的文艺骨干队伍。1964年,先后排
演了吕剧《李二嫂改嫁》、评剧《海防线±》、《槐树庄》、《夺印》等剧目,有力地配合了
当时宣传工作。除了在本场演出外,有时还到附近林场、煤矿、生产队宣传演出,受到好评。
促进了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剧团团长于恒镇,成员有蔡世良、张玉春、陈大地、桑志文、顾
明礼、郑德山等。
1968——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全场职工搞“大颂扬”、“三敬三祝”。
唱“忠字歌”,跳“忠字舞”,戴“忠字牌”等,代替了形式多样的文艺宣传。
1968年,方正县第一中学知识青年来场,农场革委会组织了一支比较有质量的“毛泽东思想文
艺宣传队”。为了配合形势,宣传队排演了许多少数民族歌舞,使职工大开眼界。为了配合阶
级教育,宣传队排演了话剧《三世仇》等,由刘宝顺、范学夫、金丙甲等主演,在春节期间演
出,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又到七林场、六坑、沙河子大队演出,有的观众感动得失声痛哭,
配合了“亿苦思甜”教育,受到场革委的表扬。
1971年,方正一中知识青年陆续返城,这支宣传队解体。由方正一中第二批知识青年和场
老宣传队员又组织起一支宣传队。1972年后举办的文艺汇演,主要是农业学大寨,普及样板戏
等方面的内容。
1973年6月,农场组建电影放映队。第一任放映队长王忠民,放映员赵光达。有16毫米放
映机一台,每月可放20—30场电影,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影片内容主要是8部“样板
戏”和“老三战”等,很单调。群众反映说:“中国片新闻公报,朝鲜片又哭又笑,越南片动
枪动炮,老阿(阿尔巴尼亚)片莫名其妙”。可是,当时的文化生活更单调,每个月能看几场电
影,无疑也是一种快事,当时看电影的场面很红火,很热闹。但是,1980年以后,电影受电视
的冲击,逐渐被冷落。由高志德、王文军个人承包,想了许多措施,也没有使电影这种文化活
动振兴起来。
1974年,农场职工俱乐部落成,面积4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的大型影剧合一的俱乐部,
并在里面设有图书阅览室,使农场职工文化活动有了较好的场所。农场在欢送新兵入伍时,举
办了大型文艺晚会,首次启用了职工俱乐部。以方正一中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毛泽东思想
文艺宣传队”,表演了新疆舞、朝鲜舞、红绸舞等优秀节目,深受广大职工喜欢。
农场腊月二十九日晚,在职工俱乐部举行春节晚会,俱乐部爆满,人们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
节。
自从1976年春节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五都办秧歌,一直跳到正月十五,使春节的欢乐气氛
更加浓烈,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沙河农场于1969年成立广播站。第一任站长兼广播员、内外线修理员、场部通讯员姚占林。
广播站有一台美多牌150瓦扩大器,一台电唱机和录音机。每天分早、午、晚三次播音。主要
内容是转播中央和黑龙江电台新闻及文艺节目,有时也播放一些歌曲、戏剧、乐曲。当然,还
播放领导讲话和场内各种通知。广播站设有4个25瓦的高音喇叭,各职工住户安装了广播,喇叭
人户率达 85%。广播站对指挥生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进行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教育,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场党委研究决定,安排一
个女广播员知识青年隋玉红,增加了场内新闻自播时间,使广播站更加正规化。至1980年,由
于电视深入普通家庭,广播事业淡化了。
1980年,电视机开始进入农场职工的生活。第一批购买黑白电视机的只有丁向忱、刘士臣、
邹廷艳、喻新等几家。而后,电视机犹如一股春潮,涌入千家万户。成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
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