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耕作技术

第四节 耕作技术



一、轮作制度
二、 轮作制度是我国劳动人民对种植科学技术的一大贡献。
坚持正确的轮作制度,能够充分利用地力,培养地力,保持土壤成分的生态平衡;能够有
效地防止草荒地和病虫害。它是农业持续稳产高产的重大技术措施。
我国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科学的种植方法,轮作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农谚说:“换好茬口,顶上茬粪”(培养地力);“谷后豆,吃肥肉” (利用地力);“豆后谷,
享清福”(不草荒地,减少病虫害)等,就是这种经验的总结。在作物品种上,他们用一定的模
式换茬轮作(如“宁种重茬,不种迎茬”)并形成制度。充分体现出利用轮作制度,保持土壤生
态平衡的观念。农场多年来采用的轮作方式有:
△麦一麦一豆(三年轮作制。用大豆缓冲小麦的重茬,培养地力)。
△麦一玉米一豆(三年轮作制。茬口调开,不重茬,不迎茬,更科学)。
△玉米一豆一谷一杂粮(四年轮作制,周期长,更有利于培养地力)。
△高梁一豆一谷一玉米(四年轮作制,始终有控制草荒的因素,不荒地)。
△豆一玉米一小麦(三年轮作制。用豆控制草荒,用玉米熟化土地,农场开荒生地多用这种
轮作制)。
△小麦一大豆(二年轮作制。周期短,有明显的迎茬因素。农场大排地曾用过,但很快地在
这个轮作制上加上玉米,变成三年轮作)。
另外,对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有所突破。即把整体的换茬“化整为零”,采取?昆种和套种,
也有较好的效果。70年代后期又推广“间、混、套、复、穿”耕作法 (称“花花田”),符
合高矮间作,通风透光;一田多种,充分利用地力,互相发挥生态作用。即农民所说的“苞米
带黄豆,十年九不漏”,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由于费工,不便管理,不便机械化作业,
引进后很快就被淘汰。这些轮作制度,在职工承包的旱田中还在广泛地应用着,仍在发挥它的
生态作用。
二、耕作制度
耕作科学合理,可以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氧、保水、提高地力;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疏
松土壤,增强抗旱,抗涝能力(农谚“锄头底下,有火有水”),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这也
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验的总结。
(一)、春耕
春播的方法因作物品种不同而不同。
1、玉米。春天先耢拉子整地,再用大犁破茬起垅,用木磙子镇压,保持水份。种地时一
人刨埯,一人点肥,一人点种并埋坑踩实。
2、大豆。首先耢拉子整地,再破茬随犁点籽。一人施肥,一人点种,大犁起垅时自动埋
种,然后用木磙子镇压。
3、高粱(谷子)。先整地起垅镇压。播种时,用马拉糠耙破沟,用1人“踩格子”,1人用
“点葫芦”点种,1人扶“小拉”覆土,2—3人在后面踩实。
4、麦子。在秋天已经整平耙细的麦田里,先耢一遍拉子,然后用机引48行播种机,机械
播种。
(二)、中耕
中耕的主要任务是除草(铲地)、松土(耥地)。
1、三铲三耥制。多采用“铲一耥一铲一耥一铲一耥”模式。但在60年代初,人少地多,机
械化水平低下,一般都达不到三铲三耥,有时候连两耥都完不成,造成个别地块草荒歉收。
2、两铲两耥加拿大草制。即采用“铲一耥一铲一耥,秋后拿一遍大草”。秋后拿大草(即割
掉或拔掉苗间野草),防止草籽成熟,来年草荒地。
3、两铲三耥制。即采用“耥一铲一耥一铲一耥”模式。70年代初,根据“三铲不如一耥”
原理,实行“铲前一犁”的耕作法。这种方法基本可以达到“三铲三耥”的效果,且比较省工。
4、一铲一耥加化学除草制。即“打封闭药一铲一耥”模式。这种方法省工省钱,为现在广
泛采用的中耕方法。
(三)、秋耕
秋耕就是指大田收割后,进行秋翻地。其目的是疏松土壤,培养地力,也兼有灭草、除虫、
防病的作用。因此,秋耕在1958年之后逐渐为人所认识和重视。
秋耕主要是对麦田,亚麻等早熟作物地块,或来年准备种小麦、亚麻等平播作物的地块进
行深翻、整平、耙细,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旱田一般在18—30厘米,水田一般在12—22厘米
深的耕层。过深过浅,都会造成劳民伤财、降低地力的后果。这种耕作的改制,深松有利于促
进根系发育,提高土壤渗水性,抗旱抗涝;浅耕有利于调解作物根系吸收营养的幅度,增加土
壤的通透性,是促进增产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