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田施肥 农谚说:一成粪肥,三成粮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庄稼是枝花,全靠粪当家。
粪肥是庄稼的食粮。合理施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
一、白籽下地
建场初期,耕地都是新开荒地,地力肥沃,不用施肥,也无肥可施。牛马猪羊粪经过熟化,
都上了蔬菜瓜果园田地。大田都是“白籽下地”,不施用肥料。
二、施用农家肥
县管前期,地力越种越薄,明显减产,施肥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了。农场开始建立积肥基地,
设专职积肥员,设专用的车马,把人粪尿、牛马猪羊粪、生活垃圾、场院底子,全都堆在粪场,
经过发酵熟化,形成有机肥料。到开春刨起来,用马车送到地里,均匀分堆卸车,然后在起垄
前再均匀地扬开,称“铺粪”。这种施肥方式,生态效益非常好。但是,由于肥料少,就造成
肥力不集中,效率低,浪费了肥料资源。沙河农场1957年实现积肥10000立方米。
三、施用化肥
县管后期,农场按照上级指令,于1969年调进了化肥,开始施用化肥。由于农工对化肥没
有认识,使用时造成损失浪费,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当时只对小麦施用化肥,直到农场引入
了双交种玉米,化肥大显身手,发挥了作用,人们才识识了化肥。1968年施用的化肥是国产的
硝酸氨。
后来,农场从外地学来了经验,用草炭加氮肥加粪便混合,弄细,过筛制成颗粒肥(称
“土三料肥”),施用效果较好。从此施用化肥量逐年增加,80%的农田施用了化肥。
四、科学施肥
企管时期,农场耕地全部用上了化肥,由于使用不当,有时化肥不起作用,上了化肥并没
有增产效果。人们才认识到施用化肥也有科学性。1975年后,施用的化肥多是从美国、突尼斯、
荷兰、挪威等国引进的“三料肥”和磷酸二氨。价格稍高但作用明显,人们比较喜欢用。对于
施用方法,人们进行了许多探讨:
△深施。氮肥烧种烧苗,种地时深施盖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追肥时,距苗5厘米下肥,
深3厘米覆土,不烧苗,效果好。
△比例。施肥要讲比例。经研究农场氮(N)磷(P)的比例是:小麦亩施肥60—70斤为宜。
N:P二1:1.5为宜;大豆亩施肥50---60斤为宜。N:P二1:3宜;玉米亩施肥100斤为宜。
N:P二2:1为宜。
△地块。不同地块土质不同,酸碱度不同,施肥的品种和数量也要有所变化。农场1979年
搞了土壤普查,对50多个地号进行实地测试和化验。取得许多一手材料,为农场用地、养地、
科学种田、科学施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沙河农场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表
表3—3
注:1、1954年仅开荒,没有种地。表中“一”号,表示没种;
2、表中空格,表示数据没有,无案可查。
3、表中数字依据《历年财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