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发展

第二节 农机发展


沙河农场是个小型农场。归属地方管理后,由于连年亏损,方正县地方财政无力支持,
所以农业机械化起步晚,程度低。
1961年,农场调入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农场进人农业机械化时代。第一位拖拉机
驾驶员赵洪斌。
1962年,农场调入第二台拖拉机(东方红--54),农场组成机务组。机务组的第一任组长赵
洪斌。机务组成员有胡斌、于恒镇、李恒真、寇中祥、蔡士良、韩会民、任殿华等。农场有了
拖拉机,但农机还不配套,用拖拉机拉笨犁杖(职工称“犁后喘”)。农场的生产力提高到“机
马牛相结合”的时代。
1963年,农场调入两台5铧犁;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年又调入24
行播种机两台,使播种进入机械化时代。
1969年,农场调人两台“东方红”75型拖拉机;调入割晒机两台,使农场收割作业步人机
械化。
1970年,农场调入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台。并且,从1971至1981年连续调入联合收割机5台。
1972年,调入扬场机2台。自此,农场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1975年,农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逐步完善和提高,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能力。
1985年沙河农场农机主要设备情况
1、拖拉机20台; 4、胶皮车14台; 9、重耙4台;
(其中履带式11台) 5、三铧犁4台; 10、脱谷机4台;
2、收割机6台; 6、五铧犁5台; 11、扬场机2台;
(其中自走式4台) 7、播种机8台; 12、中耕机2台;
3、汽 车4台; 8、轻耙4台; 13、座机1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