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财务管理

第二节 财务管理


沙河农场的财务管理,是随着农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一、建场初期(1954—1957)
建场初期,农场以开荒为主,积极扩大耕地面积,以使农场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的中心是开荒
和提高粮豆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不太注重核算。因为开荒费用较大,扩大再生产投入资
金多,盈亏问题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
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一级管理,一级核算。
二、县管前期(1957—1966)
县管前期,农场财务工作执行收、支两条线和资金分口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在经营管理中,
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作用。对生产队的经营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以及各种
定额管理;对执行计划、完成指标、年终报表等统计工作,都作了明确规定。
由于财务管理和财会工作的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农场的经营管理中起了积
极的作用。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经济核算思想,使农场的经济朝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根据农场经营管理的需要,经济体制变为两级管理,一级核算的形式。
三、县管后期(1966—1976)
农场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对于正确的经营管理制度称为
“利润挂帅,物质刺激,修正主义”,全盘加以否定、批判和废除,削弱了财会管理,致使生
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损失浪费现象严重。经营管理基本模式没变,还是收、支两条线,资金分
口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只是对各方面的管理都不严格,有很大的灵活性。削弱了干部、职
工的经济核算思想,使农场的经营管理处于滑坡状态。
经济管理体制,还是两级管理一级核算。
四、企管初期(1976—1985)
(一)、前期
自农场归属企业管理之后,财务管理机制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6—1980年,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定额补贴,财务包干”的
财政管理体制时期。这一时期,哈管局实行“盈利金额上缴,亏损金额补贴”的管理办法。
第二个阶段是1980—1985年,国家对农业企业实行“定额上缴,五年不变。包干指标落实
到农场,自负盈亏,不缴不补”的管理办法。
在这个时期,前期农场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场兴办家庭农场。遵照农垦总局1984年下发的《国营农场
“大包干”及家庭农场财务核算办法》和《关于家庭农场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精神,
确定了家庭农场(含承包户)财务管理的原则。确定了经济合同的签订;确定了承包指标的多少;
确定了“利、费、税”的缴纳;机械设备、房屋及其它生产资料转让的处理,承包收入的分配,
承包周期的长短,承包合同的基本原则等。
在这个时期,后期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制度。把经济成果与职工个人利益挂起钩来,
致使人人关心生产,关心管理、注重核算,体现了三级管理,两极核算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