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计划管理

第四节 计划管理


农场的计划管理,从时间上分,有长期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计划三种;从内容上分,
有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科学实验计划等;从类型上分,有总体规划、具体筹划等。无论是哪
种计划,干一备二看三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指挥生产,发展经济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方法。
一、建场初期(1954—1957)
建场初期,农场处于开发创业阶段。生活条件艰苦,没有经营管理经验,各项工作的开展处于
无序状态,“老牛赶山”推着干,亦步亦趋。生产建设各项计划的制定、贯彻、实施、检查、
调整,都处于粗放、松弛、随意状态和原始状态。
二、县管前期(1957—1966)
1957年,农场下放到方正县地方国营管理。虽然也有一些计划管理的因素,比如,报进度、
报产量、报计划。但这些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影响,前期只强调“大跃进”,
出现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也出现了许多“浮夸风”、“瞎指挥”,计划多变,正常
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各种计划均处于混乱状态。
加上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的影响,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制约,生产的发展
受到影响,计划管理工作受到了冲击。这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瞎指挥”风,使农场的开发建设
事业处于最低潮时期,缓慢而艰难的爬行时期。
三、县管后期(1966—1976)
在县管后期,农场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承受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劫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沙河农场进入动乱时期。狂潮般的政治运动,冲击了正
常的经营管理秩序,计划管理停止运作。
特别是1968年,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把农场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计划管理经验,合
理的规章制度,视为“旧框框”加以废除,取消了经济核算和必要的统一报表。把计划管理工
作逼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
1971年以后,虽然强调搞计划管理,农场也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但是,制定计划
时不发动有关的业务部门参加,没有形成群策群力的合力,计划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汇报),没
有什么约束力。因为对计划执行情况,没有督促、检查、指导过程,对确保各项计划顺利完成,
没有什么具体措施。在执行工作计划时,必须听从上级领导的命令,很少执行计划的实际内容,
失去了计划的指导作用。
四、企管时期(1976—19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农场开始
重视和加强了计划管理工作,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无计划,管理无制度的被动局面。
1980年,农场做到了远景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季度和各生产阶段有指标,每月有检查,
半月有布置,使大家心中有数,克服了生产指挥上的忙乱现象;把计划管理变成了职工的自觉
行动。同时,建立健全了会计、统计人员的各种表报和汇报制度,以便掌握对各类计划的实施
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确保计划管理的顺利进行。
1984年,全场兴办家庭农场后,省农场总局取消了生产计划中的指令性指标,实行指导性
计划管理。各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自主经营,安排年度、阶段生产计划和任务,以保证农场总体生产计划的完成。
资料:长期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计划
长期计划。农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生产、技术和经济
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战略性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农林牧工副渔业等,各项生产的发展规模、速度
和所需要达到的指标;以及土地利用、土壤改良、水利开发、农机购置、公用设施的建设和发
展规模等总体设想。
年度计划。农场计划管理的核心是年度计划。它是长远规划逐年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编
制当年各阶段计划的依据和落实当年生产建设任务的主要依据。它包括当年各项生产和社会发
展的各个方面。如农林牧副渔业和工业等生产计划,使之落实到各个业务部门,成为统一、协
调的行动,实现一年阶段性的规划和成果。
阶段计划。阶段性计划,是农场年度计划的具体化和基本保障。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几大环
节,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各项农事活动编制的计划。主要包括:生产任务、技术措施、
时间要求计划;机械作业计划;人力畜力调度计划;物资供应和生产成本计划;各行各业阶段
性活动计划;以及职工福利生活的安排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