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统计工作
第五节 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对于农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地位。准确、及时、详实的统计数据,能够反映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监督经济发展的计划管理,预测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是实行计划管理
基本依据;并且可以为领导作出某些重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机构沿革
1954—1958年,统计员张景春。沙河农场的统计工作,早期没有专职人员,由场部会计兼
管。1958—1960年,统计员姚小忠。1958年后,统计工作有了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计划、统计
和生产调度(简称“计统调”)隶属于生产场长直接领导。1960—1961年,统计员吴元庆(计统
调)。1961—1963年,统计员王占山 (计统调)。1963—1964年,统计员王国珍(计统调)。1964
—1966年,统计员孙殿生(计统调)。1966—1969年,统计工作停止,国家不再填报统计表。1969
—1970年,统计员喻正友(计统调),国家仍未恢复统计工作。只管生产调度和办公室工作。1970
—1985年,统计员姚祥生(兼管计划)。生产调度由生产办负责。
二、统计工作
(一)、“文化大革命”前(1954—1966)
统计工作是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的耳目。因为它具有很直观简洁的概括、比较、分析、预
测功能,对于了解、掌握、运筹决策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把统计、计
划、指令,作为监控和指挥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对统计工作特别重视。每年都有统一印制的
报表,由专门人员填写,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统计工作在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中,受到了应
有的尊重。
建场初期,农场规模小、人员少、经营单一,各方面的职能都很不健全。统计工作没有专
职人员,由会计张景春兼管,尽管条件困难,但从来没耽误过报表的日期。
县管前期,自1958年后,农场设立了专职的统计员,兼管计划和生产调度,具体负责统计
数字,填写报表。第一任“计统调”姚小忠。因为“浮夸风”盛行,第一次出现统计数字膨胀,
增加水分。
(二)、“文化大革命”中(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口
号下,砍倒了“利润挂帅’’的帅旗。于是,统计、计划工作取消了,停止了,国家统一印制
的报表也没有了。专职的统计人员,也不管统计工作,专管生产调度工作,直接隶属于生产场
长领导。一直到了1970年,才部分恢复了统计工作。但是由于重视不够,统计数字第二次出现
水分。
(三)、新时期(1976—1985)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由于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万事待兴。
为了搞好计划经济,把统计工作提到议事日程。聘任姚祥生作专职的统计工作。姚祥生工作认
真负责,业务精通、熟练,报表填写规范、整洁、准确,受到业务部门的好评,被国家授予统
计师的称号。但是,由于受企业利益驱使,统计数字出现了“两套马车”,因为出于某种“策
略”,开始第三次出现了水分,并且经过“横打竖科”而天衣无缝。
三、经济指标
农场经济活动的特点,从时间上说,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从内容上说,农林牧副渔五业
并举;从成果上说,天地人(自然、社会、科学管理)各有规律,经营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分析
一个年度的经济效果和经营水平,就必须借助于各项经济指标,参考天地人因素,在综合效益
上来反映每个生产周期的经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