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工队伍 一、队伍构成
沙河农场的职工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6个县(旗),来自五湖四海,为着垦区的开发
建设,走到一起来了。
沙河农场现有职工731人(其中女职工153人)。这支职工队伍是由多种成分、多种渠道、多
种因素构成的。是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非常能战斗的队伍。归纳起来有如下12种情况。
1、自行招收。农场建场初期开荒任务重,劳动力紧缺,农场采取“插旗招兵”的形式,招
收了部分工人。
2、劳动调入。由方正县劳动科、人事科分配到农场的一些干部、工人。
3、地方并入。由沙河子农业社,陈志井子远耕队并人农场时,留下部分干部社员。
4、农场调入。由方正县梨树园农场、良种试繁场、人委青年场调入的一些干部、工人。
5、军队转业。由复员转业开发北大荒的官兵,分配到农场的干部、工人。
6、集体安置。由哈尔滨市和附近各县集体安置的城市居民和下放工人。
7、山东移民。由山东省莒县搬迁的移民和支边青年。
8、自动流人。来农场投亲靠友、盲目流人的自流人员。
9、知识青年。农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接收了来自方正县和哈尔滨市的多批上山
下乡知识青年。
10、毕业分配。由国家分配来场的专业学校大中专毕业生。
11、专业招聘。由于农场某种工作需要,招聘的专业人员。
12、子女就业。本场职工子女接班就业,参加工作。
这支职工队伍,各有各的特点。早期的垦荒者,能够吃大苦,耐大劳,敢于开拓,能打硬
仗,为开发建设沙河农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自哈市的下放工人,有文化有技术,成为农场工业、农业、机械战线上的骨干。
来自外场的工人和并人农场的农民,他们勤劳、淳朴,扎根于农垦事业,他们同广大职工共同
奋战,给农场增添了力量。
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是新中国培育的一代新人,他们热爱党,热情高,干劲大,在农场
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场职工子女,安心农垦事业,把开发建设农场,当做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们是农场的未
来和希望。
二、工人转正
农场自招工人,先是临时工,每天工资2元钱,干一天算一天,月末统一开支。临时工愿
意留场的,向农场提出申请,经过6个月试用,合格后经体检上报转正。
农场转入临时工,其工资按转人工资或农场临时工的工资计算,够6个月试用期,表现较
好,上报方正县劳动科,就可以转正。
三、子女就业
农场职工子女就业,从1962年开始,至1985年先后安置职工子女340人(其中女职工75人),
占职工总数的46.5%。在农场的开发建设事业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农场对自身需要多少劳力,怎样招收新的职工无计划,造成失控,致使职工队伍庞大,给
职工子女就业造成了后患。
在职工子女就业上,1979年前采取统一分配的方式。职工子女申请就业的,由劳资科组织
体检,办理就业事项予以安置。
1980年后,在劳动管理上,加强了经济核算,各单位进行了定员定编,定额满员造成了就
业安排上的矛盾。这样,在子女就业方面采取了谨慎的态度。首先由个人报名申请,由劳资科
统一进行文化考试、体检、备案,录用或不录用,不再统一分配。
1983年,根据省农场总局劳字(1983)14和57号文件规定,“在垦区实行解央职工子女特殊
情况就业”的精神,全场安置14人就业。
1984至1985年,根据省农场总局劳字(1984)76号文件精神,“在垦区全面准行劳动合同
制”。全场先后招收合同制工人82人(其中女工4人)。
四、队伍建设
农场职工的招收、接纳、调入、转出、上岗、退休等一系列过程,都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和
原则。农场创建初期,迫于急需劳动力,只求数量,不太注重人材素质。因此,在总体上说,
职工的文化素质偏低,各专业专职工作,往往是不经培训,不经学习就上岗;往往是先上岗,
后培训,干中学,在工作和劳动实践中去提高。
为了提高职工素质,农场于1980年,开始实行各行各业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定期进行技
术考核,增强了职工钻研业务、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加之,农场教育事业的发展,招收的工人
文化程度起点高。使得农场职工素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就业制度上,农场扭转了“到年龄即可上班就业”的统包制度,凡就业人灵一律实行考
核录取。
对于在职职工,农场采取有计划培训的办法,一是送出去,到专业学校学习;二是请进来,
让没有足够文凭的职工参加业余函授、电大学习,请教师进场定期面授讲课;三是举办各种专
业技术培训班和职工业余教育补习班,以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以适应科学管理、
科学操作,科学种田的需要。
1981—1985年职工队伍结构表
表3--7
1981—1985年生产工人产业结构
表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