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科技工作

第二节 科技工作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是在农场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
清楚的。
1954—1957年,建场初期,农业生产以开荒种地为主。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农业
科技主要是沿袭传统耕作方式,比较落后,广种薄收。但是,农业科技活动不是没有,比如在
荒草地开荒,采取用勒刀子切开草皮子,犁铧一过垡块子就扣过来,加快了开荒的进度,这种
方法表现了早期垦荒者的聪明才智。再如,生荒地头茬种黄豆,因为黄豆“查墒”时晤地,控
制野草,二茬地不容易草荒。这虽是传统耕作方法,确有科学道理,延续至今。
1958—1960年,农业科研方面,主要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良种选择、种子管理、
发芽试验、播种量计算(合理密植)、药物浸种拌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尽管这些技术在
今天看不算什么,但是这些技术对提高作物田间管理,防止病虫害、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61—1966年,小麦是农场当家的作物品种之一。农场的无霜期短,如果引进关内冬小麦
的品种和技术,就可以错开农时,缓解劳力不足的矛盾。于是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小面
积试种,结果是苗弱苗稀,产量太低,没有推广。
水稻是高产作物,又是比较缺少的“细粮”,农场水利资源丰富,有条件发展种植水稻。
于是农场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几度试种水稻。因为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漫撒子”,不
是草荒地,就是上不来,产量低,不划算,也没有推广。
农机科研是以机务队为主,主要任务是修理和改进农机具,推广农机作业新技术,对农业
实现全面机械化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7—1970年,农业科学技术,由主管副场长单明主持。这个时期的农业科研活动最为活
跃。农场先后进行了小麦多品种对比试验;小麦同品种播期对比试验;小麦同品种施肥量对比
试验等。同时,进行生长激素920试制;菌肥 5406试制,均获得成功(由方正一中知识青年刘
士田主持)。电热箱孵化试验 (耿庆文主持,姚占林操作)也获得了成功。
1975年3月,农场建立了科学试验站,定员15人,老中青相结合,分两个组,科学实验组
和园艺组。书记朱学文,队长兼技术员李志让,副队长张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