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


农场科技的发展,从作物品种的选择确定,到新品种的引进提高;从新技术的学习到
推广、革新、改造等。在农场的开发建设中,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生产的技术含量越来
越高,促进了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
1969年,农场进行了小区域作物栽培施肥量对比试验,为小麦、大豆、玉米的合理施肥,
寻找出可靠的数据,避免了浪费,保障了增产。1970年,进行了小麦品种对比试验,为寻找适
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进行了密植、播期等对比试验,为提高
小麦的产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71年,引进玉米双交种,并在大面积试种成功,使玉米的
产量大幅度提高。1972年,引进大豆新品种,黑河3号,黑河15号和丰收11号,进行试繁、鉴
定和确认。最后选定丰收11号为主栽品种(高产稳产)。1975年试种人参、黄芪、平贝等药材成
功。1980年试种黑豆果成功。1981年,引进水稻寒地稀植栽培技术成功。使农场水稻种植有了
关键性的突破,直至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成为当家的品种,支柱的产业。1983年,对于农场又
引进新的化学灭草剂,氟乐灵、利谷隆、苯达松等。同时对禾大壮、恶草灵、百草枯、杀草丹
等,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灭草,为消灭水稻杂草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林业技术员聂长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1982年,组
建林场。聂长江对10000多亩天然林面积分布,木材蓄积量进行踏查,实测,建立了森林档案。
同年,创建苗圃。试种长白落叶松、小黑杨、小青杨等区域性优良树种一次成功,为人工造林
提供了物质基础。1983年,落叶松育苗,达到国家标准。1984年,二类森林普查,达到国家标
准,成果上报总局备案。同年,大行距造林,荣获哈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多年来用
自产苗木造林,落叶松4000亩;小黑杨1000亩,成活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