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
难忘的岁月
卢庆云
1954年7月,沙河农场建场最初的日子。
当时,场长赵才,会计张景春,工会主席孙景德三人带领我们第一批工人吕才、尚存金、
李元荣、李修俭和我,共5人,来到“沙河农场”的落脚点,在现洙淇河水库附近。在这5名工
人中,我的年龄最小,只有18岁。看到所谓“沙河农场”的地方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是一片
大森林,一片大草原,满目荒凉。但是,想到我们就要在这里建起一座农场,心里充满一种创
业者的自豪感。
我们在一块平坦的地方,割些羊草,弄些小杆,搭起两座“地窝棚”,地址在现林业检查
站的位置。用小杆搭起房架子,外面用羊草披苫,里面的地上铺上羊草捆,晚上就睡在里面。
在窝棚附近搭锅灶,煮饭做菜,过起最原始的生活。渴了喝洙淇河水,里面有许多小虫。渴极
了,眼睛一闭,就喝下去了,也没啥事。晚上睡觉时,荒草甸子,蚊子太多,咬得睡不着,就
用青草生起烟火来熏蚊子,干部一伙,工人一伙,守着篝火,唠起开发农场的话题,当然也有
生活趣事的闲嗑,一直到半夜时分,天凉了下来,蚊子少了,人也乏了,人们才能睡着。到连
雨天更难受,人们没处躲,没处藏。地窝棚窄小,站不起来,只好坐在那里,听风声、看雨滴、
盼天晴,非常寂寞。赶上雨大,屋顶漏雨,被褥、衣服、用品都淋个响透,湿漉漉的,很是难
受。有一次,睡到半夜,突然被吓醒。一条土蛇爬进我的被窝里,那个凉呀,我惊叫起来。把
其他几位同志也都吵醒了,打起蛇来,弄得半宿没睡着觉。另外几位工人都是山东省东平县人,
他们没见过蛇,说:“这是啥地方呀,有这么多的蛇,每天都能看到,可吓死了。”场领导鼓
励我们:“困难是暂时的,农场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
9月初,第二批工人进场。又来了十几名工人。同时,方正县建筑社来了木工、锯匠,还
有打井匠,农场开始建房、打井。农场领导分配我负责建房现场的物资管理,兼管记工员工作。
其它工人参加建房和打井劳动。我每天同大家一起劳动,还要管理物资,给工人记工。我起早
贪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劳动、管物、记工使领导和工人都很满意。干了三个月,在上冻
之前建完两栋草房。一栋做工人宿舍兼食堂;一栋做办公室。工人搬进宿舍,住上了暖屋,睡
上了热炕。
年终,沙河农场召开第一届总结表彰大会。我被评为劳动模范,同时批准我光荣地参加了
共青团。
12月初,农场送我到方正县农业技术干训班学习。我从小受到党支部的关怀培养和教育,
自己暗暗下决心,一定在农场好好地干一辈子。献出我的青春,献出我的一生。
1954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年,那段艰苦的生活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
艰难的历程
卢国明
受命于危难
1969年11月,我调到沙河农场任革委会主任工作。
组织谈话后,让我列席参加县革委常委专门研究农场问题的一次会议。县革委主任邵长辅、
副主任赵德方主持会议。“沙河农场从建场至今年年亏损,今年又亏损8万多,县财政让它给
吃穷了,这是一个大包袱。干,干不起;黄,黄不起,大家拿个主意吧。”赵德方对常委们说。
“下马。让沙河农场和沙河子村共同建立一个公社,农工变成社员”。一个常委说。
“外嫁。给沙河农场找个有钱的婆家,嫁出去”。一个常委说。
“独立。农场自负盈亏,盈利县财政不要;亏损县财政不补”。一个常委说。
“......”
方案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被否决,怎么办都不好,真是方正县第一号大准题。邵长铺
和赵德方眉头紧锁,思绪万千。因为沙河农场虽小,却是方正县的一个大型企业。一个错误的
决策将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个沉甸甸的问题,在方正县主要领导心里反复思考过,象这样的常
委会召开多次,智囊团也拿不出个好主意。最后,邵长辅总结了一条大家的共识:开展“学大
赛、学大庆”运动,让沙河农场自力更生,扭转局面。
赴任后,我对沙河农场进行了摸底,对管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农场上报亏损时,把畜
牧业增值没有上报,扩大了亏损额;农场人踏实,实干,如果领导得法还是有希望的。
当然,我也没放弃给农场找“婆家”的机会,先后联系了哈尔滨市锅炉厂、变压器厂等单
位,他们为了安排知青和浮闲人口,来农场考察。见农场规模小,人口多,开荒难,没前途,
不接收。没办法,就自力更生,靠干群团结,共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得力于团结
1970年,县革委决定把我调出,正巧碰见孙广智调入农场。他说:“你在农场干一年了,
熟悉情况,别走了,咱们共同把农场搞起来”。看到他很有信心,我就同意了。孙广智与县革
委谈话,又把我留下来了。
孙广智做主任,我做副主任工作。我们一边琢磨怎样把农场搞上去,一边带领大家苦干、
实干、巧干。我在天门公社工作时懂一点科学种田。就带领大家搞玉米高产试验,推广“一埯
双株”、“双行拐子苗”等科学种田方法。粮食连年丰收,够吃够用,年年上缴。
1970年,方正县又派一位农技出身的副主任单明,充实领导班子。我们共同搞小麦、大豆
等作物的高产试验田,对作物的播期、播量、施肥、品种等进行实验,使农场粮豆作物产量迅
速提高。
当时,大家憋着一口气决心扭转乾坤,没有闲工夫扯别的。革委班子团结,有点小摩擦,
大家在会议上提一提也就算了。我有些窝囊的事,想一想大方向,也都忍了。大家跑基层、跑
上层,身先士卒,忙忙活活,没有怨言;领导生产,也参加生产,革命化程度比较高。
成功于奋斗
从1971年开始,我们为了扩大农场的经营范围,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搞农林牧副
渔五业并举,多种经营。猪马牛羊,鸡鱼蜂鹿,什么都想试一试,寻找门路;种人参、黄芪、
平贝;搞刺五加加工、木材加工、人工林种植等来扩大收入;买汽车、康拜因、拖拉机,实现
农业机械化;建砖厂、建砖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我们把开发的重点,放在北部小区的改造利用上。因为北部小区开发起来,就会使农场的
耕地面积增加将近1倍,扩大了农场的经营规模。
我们带领全场职工,变冬闲为冬忙,利用6个冬春兴修水利,完成土石方达到数十万立方
米,使北部小区的开发建设初露眉目;使农场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都有所提高。我们多年的
心血和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有了这样的经营规模,我们找到了接收单位,岔林河农场同意来场
考察。
1974年春,岔林河农场党委书记孙超来场考察。我们说了许多好话,推销自己。使他下了
决心,同意接收沙河农场。但是,孙超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两个条件。第一,要求方正县拨
给农场若干自有林地;第二,要求县财政对农场亏损给予退库,否则不予接收。方正县委听到
农场有了接收单位,比较高兴,对于岔林河农场提出的条件也同意了。于是,与岔林河农场举
行了正式谈判。并责成有关单位抓紧办理。
1974年秋,方正县土地局、林业局、东方红林场;沙河农场我和孙广智;总场孙超都来了,
共同勘验地界。不仅确定了地界,还划给了我们自有林地。
1975年9月5日,岔林河农场党委书记孙超来场听取情况汇报,做接收前期准备工作。9月
15日,岔林河农场正式接收沙河农场,做为它的一个分场。农场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有了
发展的机遇和基础。
曲折的人生
林在原
我有过人生的辉煌。当年,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校的少尉飞行教员,大专文化,
共产党员,年龄28岁。正当我在人生之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因为我在“大鸣大放“中说错了话,
被错划成“右派”,一下子使我跌人了人生的低谷,离开了国防建设事业,走上了曲折的道路。
1958年5月,我和航校的谢正光(中尉)、李群(中尉)、陈德煌(战士)一起,被遣送到方正
县进行劳动改造。1960年2月,中共方正县委把全县38名“右派分子”全部遣送到方正县沙河
农场进行集中劳动改造。我们到沙河农场后,被分配到二队修洙淇河水库,挖引水渠。劳动开
始了,我们冒着早春透骨的寒风,打炮眼、装炸药、点火放炮;背冻土、抬大筐、往水库大坝
上运土。当时,正是“低标准”时期,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3.66两,又冷又饿又累,那种艰难
困苦的滋味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人们都自觉地奋力劳动,争取有个好的“表现”,早日摘掉“
右派”帽子,回到人民队伍中。
1962年,我们38名“右派”结束集中改造,大部分回方正县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少部分另
行分配了工作。我被留在沙河农场,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主动要求回到二队,参加生产劳动。每天起早贪晚,
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一个劲地埋头劳动。有时接受批斗,也忍辱负重,争取早日重见光
明。1969年,中共方正县委宣布给我摘掉“右派”帽子。 1970年,老教师归队。我又回到农
场学校,担任初中理化教师。我真想发挥一下自己的才能,为农场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是,不久又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反路线回潮。我是个“摘帽右派”,要有自知之明,
所以每天小心翼翼,忧心忡忡地工作着。
1975年,沙河农场归属岔林河农场。按照总局的要求,每个农场必须配一名专职的农田水
利技术员。本场没有这样的人才,外地调不来。经过农场党委反复研究,主管农业的副主任单
明选中了我。我终于找到了得以施展才能的位置。
我不懂农田水利技术,没学过测量、设计、规划等专业,我憋了一口气,不会就学,不懂
就问;干中学,学中干,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会了设计图表、边坡、比降等技术,由外行
变成了内行,并且由内行晋升为水利工程师。
1979年,党和国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恢复了我的党籍,使我获得了新生。我有机会返回
故乡烟台市。但是,想到农场人最了解我,支持我,尊重我;农场接纳和养育了我,我在这里
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我现在有了可以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决心留在农场大干一场,再创
人生辉煌。
1980年后,在哈管局李云凌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主持和参加了洙淇河水库工程的勘
察和设计,还有电力提水站工程,旱改水工程,低产田改造工程,北部小区开发工程的设计和
施工。我亲自测量高程、找水文资料、绘制图纸,完成了全场水利和配套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
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很自豪。因为我终于有机会回报农场,回报人民,回报国家;完
成了无愧于一个军人、一个党员、一个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实现了我
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