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场诞生

第一篇 简史

第一章 建场及东北农学院时期(1948.3—1968.12)

第一节 农场诞生


1947年,哈尔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敌伪时期遗留分
散在城区周围的土地、果园和畜禽、种子等农业资产,并为土地改革后农业的发展做准备,在
市长刘成栋的主持下,决定建立国有农场。
  1947年冬,按照市政府提出的“生产示范、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繁育推广良种”的建场方
针,由王良带领部分干部开始了建场筹备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农场于1948年3月24日正式
成立,当时场名为“哈尔滨市农林试验场”,王良任场长,李润深、滕顺卿任副场长。
  建场时农场场部设在哈尔滨市东郊的马家花园(原马忠俊私人庄园,现东门火车站东)。场部
机关设三股一部,即生产股,财务股,总务股和畜牧部。基层单位设三个分场,即马家花园分场、
王岗分场、闫家岗分场,所辖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周边的马家花园、新香坊、柞树林、孙家站、老
飞机场(小北屯,现开发区)、王岗、闫家岗等地,当时有耕地7 950亩,果园2 250亩,还有可供
开垦的荒地18 000亩。
  建场时全场人口482人,职工215人,其中干部29人,工人186人。按照边建场边生产的方针,
建场当年就整治土地4 000多亩,种上了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还种植了水稻1 000多亩。同时,
畜牧业亦开始起步,年底猪存栏34头,养奶牛60头,黄牛18头,马60匹,还饲养蛋鸡4 165只,为
农场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