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建设
第二节 水利建设
农场为了在水田区域的沼泽地种植水稻和解决旱田区域农田易旱的问题,农场从
建场时就注重抓农田水利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建场至60年代,农场水利工程的重点在水田区域的沼泽地,为了在大片的沼泽地种植水
稻,因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全靠人力在沼泽地挖排水壕和灌水渠。20年来,挖排灌水渠2000多
条,总长度40 000米,土方量25万立方米;建蓄水池4座,土方量40万立方米,占地150亩。这
些工程的建设,使大片沼泽地变成了数百块可耕种的条田、方田,达到了单排单灌,保证了所
种植水稻的灌溉,为水稻的生产提供了保障。这些工程现在仍发挥着作用。
“大跃进”的1958年农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设想把耿家油房村前的沼泽
地建成水库,蓄进阿什河水,然后用水泵提水灌溉铁道南旱田区域的地,实现全场水利化。此
项工程是巨大的,水库占地140亩,引水干渠直线长 5咖米。在“大跃进”年代,全场职工和
东北农学院部分大学生,以“大跃进”的思想、“大跃进”的精神、“大跃进”的干劲,经过
几个月的大会战,水终于流到了铁道南旱田区。但由于财力不足,土地归属发生矛盾,铁道南
地域高低不平,全部工程未完工就被迫停工了。一场宏伟美好而缺乏科学态度的设想变成了空
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60年代中期,旱田队在机井旁边建立蓄水池(或叫晒水池)用以灌溉种植蔬菜的办法是可行
的,它既可蓄水,又可晒水,提高了水温,使蔬菜能及时灌温度适宜的水,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70年代初期和中期曾连年持续干旱,农场专门成立了打井队,先后打井45眼,修蓄水池3
个,蓄水池占地60亩。为农作物的种植和收成发挥了作用。
80年代后农场的水利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打机电井17眼,建引水渠3 500米(土
方量2.8万立方米),建排水池2座(土方量12万立方米),年蓄水量16万立方米。修农道桥2
座,修田间过路涵16座。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生产,尤其是对水稻、花卉的生产与丰产起
到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