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六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香坊农场的畜牧业始于建场的当年,饲养的品种有猪、奶牛、黄牛、鸡、马等。
养马业从60年代开始遂步淘汰,而猪、奶牛、鸡三业到1985年已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
  建场初期,香坊农场是东北农学院的实验农场,农场的畜牧业和农业是集生产、科研、教
学、推广为一体的企业。1969年后由于农场隶属关系的变更,畜牧业亦变为以生产经营为
主的企业单位。但科研工作仍未间断,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养猪
  建场当年农场从民间选了5头母猪、1头公猪,开始了养猪业。1950年建立猪场。1953年基
础母猪发展到124头,1959年基础母猪发展到562头,年出栏各类猪近万头。1959年农场
与东北农学院合作,经过6个月的共同努力建成了饲养规模为繁殖母猪300头,育肥猪1 000头
的全国第一条养猪自动线。1960年3月25日毛泽东为养猪自动线作了批示,号召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派人来参观学习。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养猪业大幅度压缩,1963年基础母猪只剩下145头。
  1973年为了大力发展养猪业,农场在铁道南一林带北开始建设大型机械化养猪场,养猪场
总占地面积87 192平方米。1975年建成投产后,养猪开始用自动线送料,因设计安装等原
因运转不久即停了。以后每年3月25日前再检修,3月25日转一下,参观人员看一看就又停下了。
大型机械化养猪方法精饲料消耗大,收益小,加之东北气候寒冷,1977年余秋里副总理视察
后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应我国国情,之后又开始了传统式的养猪方法。
  猪的育种工作始于1955年,到1975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新品种——哈尔滨白猪,通过了国
家验收,并于1978年获得了由华国锋亲笔签发的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又参加了东北农学院
主持的《杂交商品瘦肉猪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研究,率先在国内搞起了猪的瘦
肉系选育工作,1985年这项课题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奶牛
  建场当年从安达、宋站、萨尔图买回60头滨洲牛,1950年正式成立奶牛场。当时条件简陋,
只有一栋牛舍。牛的血缘杂,产奶量低,患病率很高。1954年奶牛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
年由黑龙江省农场局投资建起了一栋成牛舍,一栋犊牛舍,一栋奶室,总面积为1656平方米,
两座青贮塔,容积为400吨,一座水塔,容量为3.5吨。同时更换了牛群,把50头成母牛,50
头犊牛全部淘汰,又从萨尔图红色草原牧场购入171头假定健康牛,其中种公牛1头,成母牛10
头,育成牛160头。从那时起每年都要进行多次的严格检疫,并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1959年,
184头奶牛群妊娠率达到92%,犊牛成活率99%,奶牛产奶平均单产 5575公斤,这在当时属于
国内先进水平。
  1960年因营养不足,产奶量大幅度下降,1964年为解决育成牛难配问题,在国内首先采用
了世界上先进的直肠把握输精法。当时得到国家农科院著名家畜繁殖专家郑丕留先生的赞扬。
  1965年生产水平恢复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水平再度下降,直到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生产水平和饲养头数又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到1985年奶牛存栏达485头。
  在育种方面,经过多次的杂交改良以后,确定用大型荷兰牛和小型荷兰牛搞轮回杂交,稳
定了产量,提高了乳脂率,改变了乳房形状,形成了一个外貌理想、高产稳产的牛群。1984年,
奶牛场获黑龙江省黑白花奶牛育种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全国奶牛协会高产奶牛三等奖。
  (三)养鸡
  建场当年在马家花园(现东北农学院址)接管日伪时期留下的优良来航蛋鸡 4165只,4栋鸡
舍,日本蔡日式孵化器2台。1949年增加到8 870只,在农场又增拨4栋舍饲养,每舍可饲养900
只左右,地址在现在的特产所院内。1950年正式成立鸡场。1954年黑龙江省农场局投资在农场
的鸡场院内又建起了两栋鸡舍,共2400平方米,购进2台上海产的孵化器,同时又引入澳洲黑
鸡和洛岛红鸡进行杂交,产蛋量从建场时的120—130枚提高到185枚,鸡的体重也有很大提高,
成为卵肉兼用型。1955年,在总结孵化、育雏战功大会上,农场确定了早春、早育,雏鸡小群
饲养,合理低温育雏等一整套成功方案。育雏率最高时达到99%。同时开展了雏鸡雌雄鉴别工
作,当时各地纷纷派人前来学习,日本也曾派人来学鸡雏雌雄鉴别技术。
  1955—1957年这三年,是农场养鸡业最兴旺的一个阶段,当时农、林、牧业共有农场8大
技师,在鸡场的就有3位,鸡场的负责人叫刘吉富,技术员有王恩贵、王奎文、杨山。当时每
只鸡可年产蛋210枚,孵化率最高年份达到99.84%,来访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农业部长听完汇报
说:“这是国际先进水平”。
  1959年,农场又建了2栋鸡舍。鸡舍内为4层立体式通笼,用自动线给料,改变了过去采用
的地面铺垫锯沫子的平养方式,饲养量达到24477只,种鸡产蛋150—160枚,年出售种蛋10万
枚,出售鸡雏8万多只,育雏率达到97%,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养鸡规模大幅度缩减,只当做副业维持生产。1972
年秋季发生了禽霍乱,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现有鸡群全部淘杀,彻底消毒改造后重新购入种
鸡进行饲养。
  1976年鸡群又开始扩大,同时购入6 000只肉鸡,当时卵肉鸡总计达到 16 000只,更新了
2台孵化器,1979年农场对企业进行调整时淘汰了肉鸡,主要饲养由东北农学院提供的“滨白”
蛋鸡。由于不断加强饲养管理和杂交利用,鸡群产蛋量有了很大提高,平均每只鸡年产蛋240枚,
被黑龙江农场总局命名为“红旗单位养鸡场”。
  1980年又一次发生霍乱,鸡群受到很大损失,鸡全年平均成活率不到80%,全年平均饲养
只数只有4000只,鸡场划归牛场管理,叫做牛场鸡班。1982年又重新独立,但由于霍乱病一直
没有得到根治,养鸡业一直受到威胁,以后的几年饲养量一直在3 000只左右徘徊。1984年,从
北京购入“星杂579”,父母代蛋鸡种卵6 000枚,孵化后育成2 000只成鸡。1985年开始饲养肉
鸡,是从东北农学院的阿城城东牧场购入的星布罗。当年年底肉鸡存栏达到7 202只,蛋鸡存栏
1092只。
  经过短期的养鸭热后,1985年大型养猪场把饲养全面转向了养鸡,并改名为“大型种鸡
场”,从云南引入了食用火鸡,但火鸡胆子过小,一点声音都会引起鸡咋群聚堆,压死的鸡
数量很大,不适于在我们这种环境饲养,随后将其淘汰, 1986年从沈阳引进“AA”肉鸡饲养。
  (四)养马
  马和黄牛是耕地和运输的主要动力。建场当年即开始了养马业。当年东北农学院的第一任
院长刘成栋(又名刘达),亲自带人到江北俄国人“渥伦挫夫”的牧场买回了二三十匹苏联
有名的“奥尔洛夫”轻驾马,同时还买了2匹名叫“浮轻”的英国纯种赛马。这批马中以“礼
多克、“武大劳伊”公马和“斯乌保佳”、“乌什卡”等母马为核心进行繁殖,“礼多克”
是“武大劳伊”的父亲,但“武大劳伊”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双亲。所以它在马场以后的发展
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59年,马场年内存栏数已达284匹,全省各地都来这里调配种
马。
  后来省政府认为在哈尔滨市不宜办大型养马场,决定在杜尔柏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办一个
由省畜牧局直属的“大山”种马场。命令性地把香坊农场的种马调给了“大山”种马场。到
1985年,香坊农场仅剩下14匹马用于拉车积肥。
  附:香坊农场畜禽发展情况表
  香坊农场牲畜历年增殖数表
  香坊农场畜禽发展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