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哈尔滨白猪的选育

第二节 哈尔滨白猪的选育


建场初期,农场养的猪是原东北农学院刘达院长在哈尔滨市郊区民间收购来的敌
伪时期遗留下的优良品种。农场决心要养好这些猪,培养出自己的品种体系。在农场的领
导和魏孝畜牧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改善管理,实行选种选配,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仔猪
成活率,经过3年时间,就发展成有55头繁殖母猪的种猪场,为以后哈尔滨白猪的育种创造了
条件。
  1955年,农场与东北农学院畜牧系老师合作开始了“哈尔滨白猪”的育种工作,当时开展
育种工作十分困难,一缺经验,二缺资料,只能根据遗传育种的理论去摸索。针对饲养的
民猪,体型小、产仔少,发育慢,但它有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经多次选优去劣,
建立核心群,在保留原民猪的优点的基础上,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即用苏联大白猪,经
过级进杂交,到二代横交固定。同时进行生长发育和饲料利用等试验研究,经魏孝等同志20年
的奋斗,终于在1975年完成了这项育种任务,成为我国自己育成的第一个新品种“哈尔滨白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东北农学院老师再次合作,接受了国家和省的瘦肉型猪的攻关
课题。1980年到1982年,三年间,为瘦肉型猪的攻关进行了预备性实验,先后进行了8个杂交
组合和5个纯种组合作对照,反复进行筛选试验。从中选出了“杜长哈”、“杜哈”两个优秀
试验组合。1983年8月正式组建瘦肉型猪育种群,继而开始小群、中群试验,开展了瘦肉型猪
生产发育和屠宰适合期的研究,进行了瘦肉型标准的研究,在这些科研的基础上,1984年进行
了中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已超过了当时国家规定的标准。生长6个月龄体重达90公斤,肉
料比1:3.7以下,瘦肉率已达56%以上。9月4日通过了黑龙江省科委的鉴定验收。
  “哈尔滨白猪”具有繁殖性能高(年产两窝、每窝产仔10—12头)、生长发育快(6个月龄体
重90公斤)、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先后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达10万头之多,并相继
出口朝鲜、越南、前苏联等国家,“哈尔滨白猪”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也深受国外的欢迎。
  “哈尔滨白猪”曾获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科研成果奖,黑龙江省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全国
科技大会奖等多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