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农场的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国家统一计划下为社会提供又多又好的农牧产品,
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自建场到现在在财务管理上遵循了党和国家的财政方针、政策、制度、
法令的要求,做到了有组织地开展财务活动,并正确的处理国家、农场、个人间的经济关系。
在财务管理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管理
  (一)固定资金的管理
  建场初期固定资金的管理集中在农场统一管理核算,建立了全部固定资产的明细分类账等
逐个逐件进行核算,按照上级的制度规定,认真地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减、报废、提存折旧,较
好地完成管理和核算任务。在1970年为了便于管理农场将生产单位所用的固定资产分拨给基层
单位管理,实行农场管账、基层管卡、账卡一致。1980年为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核算,把基层
单位管理的固定资产统统划归各基层单位核算,基层单位有物、有账、实行账物、账卡一致,
从而保证了国家财产的完整。
  (二)流动资金管理
  1984年以前的农场资金来源主要是由财政和主管部门拨给,短期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事业的发展,原财政核定的资金已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特别
是1984年流动资金归银行统管之后,由原来的拨款改为贷款,生产所需流动资金全部靠银行贷
款解决。在国家财政紧张,农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农场提出:“可买可不买的一律不买,资
金不外流”的资金管理要求,还提出“锁上金库、打开仓库”内部挖潜的措施,实行计划管理,
统一采购,统一发放,财务部门加强了资金收支计划和审批工作。同时为了挖掘场内资金潜力,
各单位之间调配的材料,物资实行内部支票互转的结算方式,大大减少了货币资金的外流,这
一办法实行后,大大的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从而解决了当时资金不足的矛盾,1976年以来,由
于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比较得力,不仅满足了全场生产正常进行的需要,也保证了职工按月足
额发放工资,大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激发了职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三)现金管理
  现金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因此农场对现金管理比较重视,制定了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在
离农场场部较远的单位配备了专职现金出纳员,离场部较近的核算单位统一到场财务科进
行结算,只设报账员,不设出纳员。在现金收支上实行三角监督。农场和银行共同研究确定各
生产队的现金库存限额,要求出纳员对现金要日清月结,超过限额的现金要及时上交总场财务
科,要求不准坐收坐支,不准挪用现金,无领导批准的单据和超过规定标准的费用一律不准报
销。
  财务科会同银行组成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生产单位现金管理进行检查,对违犯制
度规定者,及时给予处罚并通报全场。
  (四)专项资金管理
  专项资金是农场基本业务以外具有特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按计划拨给农
场使用,农场对上级专款专用的要求,单独核算管理,在银行设专户,不准挪做他用。
  建场以来,上级对农场小型水利支出虽年年有一定拨款,但数额较少。在农场防洪排涝面
积较大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搞农田水利工程,这是一条根本的出路,但资金来源
是非常困难的。
  (五)专用资金管理
  专用资金是企业具有一定专门用途的资金,它是反映企业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经济指标,
专用基金包括更新改造基金、大修理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储备基
金、其他专用基金等。
  从历年农场管理情况看,按上级规定从工资总额中按比例提取工资福利费的数额为数不大,
而支出的数额都比提取的数额大,历年都是入不敷出,账上出现赤字,特别是医疗费用的支出。
所以农场年年从利润包干节余中拨出一部分款来弥补其赤字。
  二、财务检查与分析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和计划的实施,财务大检查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制度。农场每年组织
的财务大检查不仅交流了财务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更主要的是检查出违反财经纪律和制
度的事件,及时堵塞漏洞,挽回国家的财产损失。并促进财务计划的全面完成。在每年各次的
财务大检查中,对于违犯财经纪律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并通报全场,以
达到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从而加强了财务管理。
  财务分析在每年8月末进行,主要是对财务计划完成情况的预测和分析。用资料和图表显
示,一目了然,分析会上各单位自己介绍经营管理情况,找出成绩和不足,而后由主管领
导进行点评,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达到推动全场全面完成财务计划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