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队简介
第四节 生产队简介
生产队是国营农场经营农业生产的基本核算单位,是农场的基础。本场现有农业生产队16
个。本节是根据1983年的统计数字,对各农业生产队进行简介,其它队级单位情况见有关章节。
第一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南三公里处。地跨东经124度57分9秒,北纬48度56分25秒。北靠场部,东接十
二队,南邻讷河县老莱农场八分场,西南与二队接界。
一队是本场最老的生产队之一。l951年初刚投入生产时,称春南队(因在春发屯南面而得
名),年底改称第三队。1956年建场后,仍称三队,1962年改为一队,l969年组建为生产建设
兵团四十七团第一连,l976年恢复大西江农场一队称号。
全队l66户,745人,男377人,女368人,职工217人。土地总面积36,528亩,其中耕地
18,224亩,林地l0,963亩,草地6,645亩,其它占地696亩。
拥有拖拉机l0台(其中胶轮拖拉机4台)、收割机7台、手扶拖拉机1台。各类主要农机具57
台件。建有砖瓦结构房屋9,734平方米,住宅4,752平方米。l976年,自筹资金建二层楼房俱乐
部一座,面积742平方米。
1983年粮豆单产288.6斤,总产392.6万斤,上缴粮豆236.6万斤,经营利润l2.7万元。历
年最高粮豆单产378.3斤(1978年),最高经营利润37.9万元(1982年)。
设有完全小学l所,在校学生l43人,儿童入学率达l00%。设有卫生所和代销店。
南部山岗上有采石场一处,所产石头开采容易,石质坚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第二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南6公里处,公路里程8公里。地跨东经124度54分21秒,北纬48度55分19秒。
西与三队接壤,北与四队搭界,东与,队相接,南与讷河县老菜农场八分场相邻。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河沟较多,水利资源丰富。西部有甘泉一眼,名曰“龙泉”,一年四
季流水不断,成为河沟的主要水流,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用水的良好水源,水质甘甜,符合饮用
水标准。1983年本队自筹资金,在西泉眼建永久性水房一栋。
1950年,本地即开始开荒,l951年初,称西南队(位于春发屯西南),年底,合并于西北队,
称一队(现四队)。1960年分出,重新建为第九生产队,l961年改称七队,第二年又改为三队,
1965年改为二队,l969年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连,l976年恢复大西江农场二队称号。
1962年前,本地一直没有正式建房。每年农活大忙之时,在现队址处,搭起帐篷和草窝棚,
成为临时作业站。非大忙时期,八里路程,徒步往返,每天天亮起程,日落回家。冬闲时仍
住老一队(现四队)。1963年后,建砖瓦结构办公室、食堂、粮食仓库,家属住房前面为砖,其
它三面为石头。l967年始建全砖瓦结构家属房,l983年房屋全部实现砖瓦化,总建筑面积8,019
平方米,其中住宅4,744平方米,人均面积7.5平方米。
全队l30户,636人,男319人,女317人,职工183人。土地总面积40,385亩,其中耕地
22,358亩,林地7,737亩,草地9,565亩,其它占地725亩。黑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盛产小麦、
大豆、甜菜。沟边牧草种类繁多,草质良好,1963至1976年,曾为育成马基地。
拥有拖拉机11台(其中轮式拖拉机46),收割机8台,手扶拖拉机l台,各类主要农机具59台
(件)。
1983年粮豆单产302斤,总产468.5万斤,上缴粮豆313.2万斤,经营利利润24万元。历年
最高粮豆单产309厅,经营利润38.6万元(1967年)。
设有完全小学一所,在校学生147人,儿童入学率95%。托儿所、卫生所、代销店各一处。
第三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面(稍偏南)8公里处,公路里程l0公里。地跨东经124度50分32秒,北纬48度57
分。北与十七队毗连,东与四队为邻,东南与二队接壤,南与水管站交界,西南与嫩江县临江
乡赤卫大队接界。
全队111户,545人,其中男288人,女257人,职工24,176人。土地总面积51,491.68亩,
耕地面积l9,063.39亩,林地24,171.64亩,草原7,851.95亩,其它404.70亩。l983年粮食单
产282.7斤,总产306.35厅,上缴粮豆l81.9万斤,经营利润44,117元。最高年(1978年)单产292
斤,最高年(1967年)经营利润l76,346元。
本队始建于1966年,称三队,兵团期简称三连,恢复农场建制后仍称三队。
建队时采用先盖房后生产的办法,布局规范,排列整齐。耕地大部由四队划割、小部分由
二队分出的,多分布在漫岗上。
拥有拖拉机8台,其中轮式拖拉机36,收割机56。房屋面积8,O85平方米,砖瓦结构6,758
平万米。砖瓦结构家属住宅4,196平方米。
设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l20人,儿童入学率达l00%。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各一
处。
第四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面5公里处,公路里程6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2分35秒,北纬-48度57分24秒。
南连二队,西靠三队,东南临一队,东北接五队、十三队,西北与十七队接界。
1951年初投入生产时为西北队,年底与西南队合并称一队,至1962年改称四队。兵团时期
称四连。恢复农场建制后仍称四队。为本场建队最早的单位之一。l951午,由鹤山农场调入的
日本开拓团遗留的铁皮活动房和是年建造的200多平方米拉哈辫草房,是当时生产队中独无仅
有的建筑物。这两个建筑物直至六十年代中期被毁坏和淘汰。队前一甘泉,是l950年开荒队发
掘,供本队入、畜长期饮用的、闻名全场的良好水源。本队西面的几个地块划归三队、十七队
后,形成队前、队后两片地,片内块块紧连,九个地号,每块地长约2,500米,宽500米,集中
整齐,是全场乃全九三管局无二。
到1983年,全队有124户,649人,其中男333人,女316人,职工l97人,土地总面积25,29
4.21亩,耕地l7,971.56亩,林地3,476.43亩,草地3,225.04亩,其它621.18亩。l983年粮豆
单产310.9斤,总产427.2万斤,上缴粮豆280.6万斤,经营利润223,510元。最高年(1980年)
单产336.7斤,最高年(1980年)经营利润378,876元。
拥有拖拉机l0台,其中轮式拖拉机46,收割机6台,汽车1台。砖瓦结构房屋8,O66平方米,
住宅4,383平方米。设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37人,儿童入学率达98%。卫生所、托儿所、
小卖店各一处。
第五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北2公里处,公路里程3公里。地跨东经124度55分21秒,北纬48度59分9秒。北
与嫩江县临江乡奋斗大队为邻,东与六队毗连,东南与场部接壤,西南与四队为界,西北与十
三队相接。
1951年初建为春北队,年终改称二队,至l962年改称五队,兵团其间称五连,恢复农场建
制后仍称五队。
全队l53户,674人,其中男331人,女343人,职工215人。土地总面积26,977.54亩,耕地
l8,259.54亩,林地2,621.34亩,草地5,342.21亩,其它754.45亩。拥有拖拉机l0台,其中轮
式拖拉机4台。收割机8台。房屋总面积7,389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6,859平方米,砖瓦结构家
属住宅5,054平方米。设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99人,儿童入学率100%。有卫生所、小卖店
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62.4斤,总产385万斤,上缴粮豆238.5万斤,经营利润166,249元。最高
年(1979年)单产300斤,最高年(1979)经营利)14322,884元。
第六生产队:
紧靠场部北面,距场部中心l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7分21秒,北纬48度58分30秒。北邻嫩
江县临江乡奋斗大队,西接五队,南靠场部,东连九队,东北与八队交界。
本队原名春发屯,亦称刘奎屯。刘奎者,土改前本屯之地主也。是建场前场区内主要村屯
之一。始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时为讷河县的最北边屯,远离官府,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可谓“山高皇帝远”。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柞、桦、杨树满山,荒草野菜遍地,野兽野禽成
帮,鱼类成群。山珍海味随手可得。占荒源的地主北移至此,颇能发财。闯关东的农民落脚谋
生,确是宝地。然而因偏僻文化极落后,没有学校和先生,没有病院和大夫,子女无学睁眼瞎,
生病无处找医生。到日伪统治时期,兵荒马乱,无人管辖,强人出没,土匪横行,人们终日
不得安宁。有的迁入县城,有的搬进大树。这里成为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屯。1950年夏,嫩江
县人民政府派人正式接管,划归嫩江县第二区临江乡所辖。1956年底收归大西江农场。先后曾
称猪(菜)队、八队、鸡队、马队、六队、六连、六队。l980年后同科研站合并,对内称六队,
对外称科研站。
全队124户,503人,其中男255人,女248人,职工l69人。土地总面积l2,171.54亩,耕地
7,686.48亩,林地391.60亩,草地3,529.14亩,其它564.32亩。拥有拖拉机8台,其中轮式拖
拉机4台。收割机4台,手扶拖拉机1台。房屋面积8,559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房屋8,159平方
米。家属住宅5,376平方米。设有卫生所一个。
1983年粮豆单产306.4斤,总产189.4万斤,上缴粮豆90万斤,经营利润5,641元。最高年
(1982年)单产325斤,最高年(1982年)经营利润l29,950元。
第七生产队:
位于场部北面(偏东)9公里处,公路里程l2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9分30秒,北纬49度2分
44秒。东南与八队交界,东北与嫩江县前进乡新华村为邻,北、西北、西南与嫩江县临江乡奋
斗大队接壤。
1962年建队,称七队,兵团时期称七连,1976年后仍称七队。本队水质欠佳,是本场大骨
节、克山病重点发病区。开荒较晚,建队初期土地多成场社插花形,且南、西、北三面紧靠农
村耕地,管理不便,后经调换调整,插花现象基本解决。
全队92户,421人,其中男220人,女201人,职工l31人。土地总面积23,071.92亩,耕地
l5,863.58亩,林地3,758.70亩,草地
3,062.25亩,其它387.39亩。拥有拖拉机9台,其中轮式拖拉机4台。收割机5台,手扶拖
拉机1台。砖瓦结构房屋面积l0,361平方米,住宅4,156平方米。设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94
人,儿童入学率达97%。并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77斤,总产339.5万斤,上缴粮豆216.2万斤,经营利润l85,179元。最高
年(1983年)单产277斤,最高年(1982年)经营利润231,223元。
第八生产队:
位于场部东北面6公里处,公路里程8公里,地处东经l25度0分24秒,北纬49度0分32秒。
南靠九队,西南接六队,西北邻嫩江县临江乡奋斗大队,东、东北与嫩江县前进乡新华村毗连,
东南角一小部分与十队相接。
1956年建为五队,l962年改称八队,兵团时期称八连,l976年后仍称八队。
全队l26户,520人,其中男272人,女248人,职工180人。土地总面积45,857.87亩,耕地
25,678.0l亩,林地6,121.70亩,草地13,503.49亩,其它554.67亩。拥有拖拉机1O台,其中轮
式拖拉机4台。收割机8台。砖瓦结构房屋7,722平方米,住宅3,920平方米。设有小学校一所,
在校学生110人,儿童入学率达l00%。并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各一处。
本队南面有一宽敞的沟塘,水份充足,野草茂盛,是本队的主要牧场和畜草、烧柴的来源。
1983年粮豆单产291厅,总产414.2万斤,上缴粮豆379万斤,经营利润l48,003元。最高年
(1978年)单产292斤,最高年(1978年)经营利润213,062元。
第九生产队:
位于场部东面3公里处,公路里程4公里。地跨东经125度0分14秒,北纬48度58分12秒。北
与八队交界,东与十队为邻,南与十二队接壤,西与六队相接,西南与场部毗连。
1952年建队,称四队,l962年改称九队,兵团期简称九连,1976年后仍称九队。是本场建
队较早、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生产队之一。l954年虽遇严重自然灾害,但成本低、利润多,成为
全省国营农场中的先进单位。1963年农垦部根据其规模适宜、生产水平较高等条件,批准为国
家重点武装的机械化生产队。
全队l40户,608人,其中男294人,女314人,职工214人。土地总面积34,735.73亩,耕地
22,336.43亩,林地2,246.90亩,草地9,381.19亩,其它771.21亩。拥有拖拉机12台,其中轮
式拖拉机4台。收割机9台。砖瓦结构房屋7,294平方米,住宅4,226平方米。建有小学校一所,
在校学生ll3人,儿童入学率达97%。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77.7斤,总产497.3万斤,上缴粮豆333.8万斤,经营利润227,753元,
最高年(1982年)单产361斤,最高年(1982年)经营利润为486,601元。
第十生产队:
位于场部东6公里处,公路里程8公里。地处东经125度2分47秒,北纬48度57分50秒。南与
十一队接壤,西与九队相接,北面一小部分与八队毗连,东、东北与鹤山农场为邻,东南与十
五队接界。
本队原地名前升发屯。l956年收归大西江农场第四队(现九队);1958年建称第六队;1959
年又划归四队;1960年又划出为六队;1962年改称十队;兵团期间称十连,l976年后仍称十队。
是本场经营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经营利润最多的生产队之一。l963年被农垦部批准为国家
重点武装的机械化生产队。水质差、大骨节病较严重。近些年农场投资改水和药物治疗,此病
日趋见少。
全队l50户,639人,其中男324人,女315人,职工229人。土地总面积40,563.63亩,耕地
23,981.42亩,林地2,716.43亩,草地13,349.71亩。其它516.07亩。拥有拖拉机11台,其中轮
式拖拉机4台。收割机9台。房屋9,215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面积8,602平方米。住宅5,351平
方米。建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l00人,儿童入学率达l00%。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
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42斤,总产444.4万斤,上缴粮豆332.4万斤,经营利润234,028元。最高
年(1978年)单产293斤,最高年(1982年)经营利润606,667元。
第十一生产队
位于场部东南8公里处,公路里程l3公里。地处东经125度2分35秒,北纬48度55分12秒。
北靠十队,东、东南接十五队,南邻嫩江县伊拉哈乡新太村。
本队原地名为刘二犁屯,属场区内一小自然村屯。1960年建为猪队,1962年改称十一队,
1963至1965年为良种队,兵团期间为十一连,l976年后仍称十一队。
全队114户,495人,其中男252人,女243人;职工155人。土地总面积32,833.55亩,耕地
l4,878.82亩,林地l2,889.76亩,草地4,638.66亩,其它426.31亩。拥有拖拉机l0台,其中轮
式4台;收割机6台。房屋总面积6,205平方米,住宅3,172平方米。建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
101人,儿童入学率达l00%。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49.4斤,总产263.4万斤,上缴粮豆145.9万斤,经营利润3,218元。最高
年(1980年)单产312.3斤,最高年(1982年)经营利润2281,655元。
第十二生产队:
位于场部东南4公里,公路里程5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9分32秒,北纬48度56分18秒。西
与一队交界,北与九队毗连,西北与中心水库相接,东与十一队交界,东南与嫩江县伊拉哈乡
新太村为邻。
1966年建为十二队,兵团时期称十二连,l976年后仍称十二队。建队较晚,房屋建筑砖瓦
化,排列整齐。本队l970年自吉林省购进70只鹿,到l983年已发展到280余只。为多种经济的
发展,添补了一项空白。
全队ll6户,474人,其中男233人,女241人;职工171人。土地总面积40,303.26亩,耕地
l5,975.74亩,林地l3,782.22亩,草地9,957.91亩,其它587.39亩。拥有拖拉机86,其中轮式
拖拉机3台;收割机5台。砖瓦结构房屋面积7,740平方米,住宅3,304平方米。建有小学校一所,
在校学生97人,儿童入学率达97%。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71.7斤,总产307.4万斤,上缴粮豆190万斤,经营利润96,996元。最高
年(1978年)单产348.2斤,最高年(1978年)经营利润176,245元。
第十三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北6公里处,公路里程10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2分53秒,北纬49度O分24秒。
东靠十四队。东北接嫩江县临江乡奋斗村,东、东南连五队,南邻四队,西交十七队,西北是
嫩江县临江乡多金村。
1956年建称羊队;l958年改称七队,仍为畜牧队;l960年又称羊队;l961午由大西江农场
划出,组建绿野羊场,本队为场部。1965年绿野羊场并入大西江农场,本队称十三队,为农
业队。兵团期间称十三连。1976年后仍称十三队。队区有山有水,山水相连,水质良好,草原
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资源。东北细毛羊的培育、繁殖和羊毛的生产驰名省内外。
全队l42户,694人,其中男346人,女348人,职工227人。土地总面积31,019.42亩,耕地
l8,423.25亩,林地5,293.95亩,草地6,727.O0亩,其它575.22亩。拥有拖拉机96,其中轮式
拖拉机3台;收割机5台。砖瓦结构房屋8,379平方米,住宅3,614平方米。建有小学校一所,在
校学生ll4人,儿童入学率达95%。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商店分销店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257.2斤,总产385.4万斤,上缴粮豆270.8万斤,经营利润100,000元。最
高年(1978年)单产324斤,最高年(1978年)经营利润达296,378元。
第十四生产队:
位于场部北8公里处,公路里程l7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5分3 秒,北纬49度2分31秒。东
与嫩江县临江乡奋斗大队毗连,南与十三队接壤,西与嫩江县临江乡多金大队为邻,西北与
81233部队农场相接,北与嫩江县临江乡为界。
1960年建队,称七队,为农业队。1961年划归绿野羊场,称二队,l965年绿野羊场并入大
西江农场后,改称十四队。兵团时期称十四连。l976年后仍称十四队。
全队l20户,572人,其中男295人,女277人;职工176人。土地总面积33,177.40亩,耕地
l9,086.83亩,林地3,330.44亩,草地10,116.49亩,其它643.64亩。拥有拖拉机11台,其中轮
式拖拉机5台;收割机7台。砖瓦结构房屋9,940平方米,住宅4,694平方米。建有小学一所,在
校学生l04人,儿童入学率达l00%。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小卖店。
离队部西约两公里处设一畜牧作业站(兵团时期为十八连,1981年并入)。该站地处多金河
畔,山水秀丽,草原丰富,是广阔良好的放牧场所。
本队驻区内有一清澈甘甜的涌泉,虽特早年头水量亦未曾减,是全队人、畜饮用不竭的水
源。水质为全场最佳。
1983年粮豆单产287.7斤,总产362.6万斤,上缴粮豆289.3万斤,经营利润58,426元。最
高年(1983年)单产287.7斤,最高年(1967年)经营利润达92,068元。
第十五生产队
位于场部东南14公里处,公路里程16公里。地处东经125度6分14秒,北纬48度53分7秒。
北靠十队,东、东北连鹤山农场,南、西南邻嫩江县伊拉哈乡新太大队,西北接十一队。
本队原为铁道部华北工程局l962年筹建的伊拉哈农场,l963年华北工程局将该场移交给齐
齐哈尔铁路局经营。1971年l2月由兵团五师接收,同时移交给四十七团。1972年初组建为十五
连。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后,改称为十五队。
全队80户,365人,其中男184人,女181人;职工133人。土地总面积25,939.24亩,耕地
ll,581.33亩,林地7,782.73亩,草地6,153.91亩,其它421.27亩。拥有拖拉机7台,其中轮式
拖拉机3台;收割机5台。房屋面积6,144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4,083平方米。住宅3,656平方
米,其中砖瓦结构l,883平方米。建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75人,儿童入学率100%。有卫生
所、小卖店。
1983年粮豆单产256.4斤,总产225.3万斤,上缴粮豆108.7万斤,经营利润74,292元。最
高年(1978年)单产257斤,最高年(1982年)经营利润122,400元。
第十七生产队:
位于场部西(偏北)8公里处,公路里程11公里。地处东经124度50分39秒,北纬48度58分54
秒。东南与四队接壤,南、西南与三队毗连,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滕
克乡隔江相望,北与嫩江县临江乡多金大队为邻,东北与十三队为界。
本队于1961年建队,至1965年为绿野羊场五队。1965年绿野羊场并入大西江农场,本队为
四队作业站。l970年建称为十七连。1976年改称十七队。
全队75户;359人,其中男188人,女171人;职工113人。土地总面积36,493.24亩,耕地l
3,867.30亩,林地l4,148.59亩,草地7,194.01亩,其它l,283.34亩。拥有拖拉机6台,其中轮
式拖拉机2台;收割机5台。房屋面积5,918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5,718平方米。住宅2,456平
方米,全部砖瓦化。建有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76人,儿童入学率达l00%。设有卫生所、托
儿所、小卖店各一处。
1983年粮豆单产306.8斤,总产230.6万斤,上缴粮豆150.9斤,经营利润l40,413元,为本
队最高年单产和最高年经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