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气象

第二节 气象




  一、气温。本场气温全年平均0.5℃,年内表现夏高冬低,温差悬殊。l月份最低,平均为
一22.8℃,7月份最高,平均为20.9℃,极端最低气温一41.5℃(1961年1月15日),极端最高气
温37.9℃(1968午8月7日)。各月平均气温在7月份以前是逐升趋势,8月份以后是逐减趋势,全
年呈正弦曲线变化。一日之内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日落之后气温下降迅速,到次日凌晨
降至最低点,昼夜温差在6一l0℃之间。稳定通过0℃的初日期为4月1 日,终止期为lO月15日
,积温为2,392.5℃;稳定通过7℃的初日期为5月1日,终止期为9月28日,积温为2,535℃;
稳定通过10℃的初日期为5月20日,终止日期为9月21日,积温为2,350.2℃。
  附:①历年气温对照表
   ②稳定通过O.7,10℃初终日及积温表
历年月平均气温对照表(一)


历年月平均气温对照表(二)


稳定通过O℃,7℃,10℃初终日及积温表


  二、降水。本场年内降水平均在501.3毫米,最高年(1984)为713,2毫米,最低年(1968)
为356.1毫米,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四个季节分布差异极其悬殊。雨季集中在
夏季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1%,结冰期(冬季11至3月) 的降水量为19.3毫米,约占
全年降水量的3.8%,春秋两季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27.8%。
  附:历年降水量对照表。
历年降水量对照表(一)


历年降水量对照表(二)


  三、季风。本场风向以偏北、偏南风为多。冬春两季偏西北风,春末、夏季多偏南风,全
年盛行西南风,频率9.3%。年平均风速23.6米/秒,最大风速13.4米/秒。大风天气集中在春
季(4至5月),一般风速超过五级,平均风速为10.1米,秒。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为ll天,最多达
l9天,出现在1980年,最少有2天,出现在1969年。夏天风速最小,平均为3.2/秒。秋季时有
大风,平均风速可达ll.6米/秒,但日数少,时间短。冬季刮风时常伴有降雪。
  四、日照。年内日照时数2,562.O小时,日照率为58.3%。在农作物生长期间(4—9月份)
日照时数为1,449.1小时。季节不同,日照时数亦不同,年内变化十分明显。春季为953.7小时,
夏季为483.9小时,秋季为751.7小时,冬季为405.8小时。9月是全年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
为262.9小时,3月其次,为258.1小时,l2月为全年最少月份,日照时数为l42.64小时。日照
百分率是冬季大,夏季小,春秋居中。冬季白昼短,日照时数应减少,但冬季气候寒冷干燥,
云量少,故日照百分率高;夏季则相反,白昼长,日照时数应增加,但由于降水占优势,阴雨
天气多,使实际日照时数减少,故夏季日照百分率低。
  附:历年各月日照时数表。


  五、蒸发量。本场年蒸发量平均为1,276.7毫米。年内蒸发量分布差异明显。冬季最小,
夏季最大。年蒸发量最大月份在5月,平均为270.3毫米。全年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
  附:历年蒸发量对照表


  六、霜。当地面温度降到O摄氏度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在地面或其它物体上凝成白
色的结晶。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或清晨。秋季产生的霜称“秋霜”,也叫“早霜”,春季产生
的霜称“春霜”,也叫“晚霜”。有霜时往往伴有霜冻。“雪打高山霜洛洼(地)”,是受地形
影响,温差不一的缘故;虽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不一定普遍遇霜。
  本场一般在9月中旬出现初霜,次年5月中旬终霜,无霜期为115—120天左右。初霜出现最
晚年是l974年,在10月5日,最早期是1966年,在9月7日。终霜出现最早年是l965年,在5月7
日,最晚年是1971年,在5月31日。无霜期最长为l39天,出现在1984年,最短为99天,出现在
1972年。早霜对农业危害很大,免灾措施在于适用高产早熟品种适时早播。
  七、冰冻。本场结冰期日数291天,结冰初期在10月11日,解冻期在4月4日,通化期在7月
28日。冻土厚度最高达320厘米,平均厚度271厘米。
  结冻深度5厘米的稳定日期在10月17日,结冻l0厘米的稳定期在10月25—27日,结冻20厘
米的稳定日期在11月6日。
  解冻深度5厘米的稳定日期在4月9—12日,解冻l0厘米的稳定日期在4月14-15日,解冻20
厘米的稳定日期在4月20日。
  各月内土层结冻深度是:9月份为4厘米,10月份27厘米,11月份80厘米,12月份l32厘米,
1月份l77厘米,2月份212厘米,3月份为241厘米,4月份253厘米,5月份261厘米,6月份269
厘米,7月份271厘米。
  冻土层是各种建筑施工和管理的不利因素,但对改变土壤水份、保护耕地墒情起着积极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