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概述

第二节 概述



  本场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为0.5—8度的漫岗上,土质均为黑土和棕色森林土。黑土约占全
场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其特点是肥力高、结构好、保水保肥力强,是本场的基本良田。棕色
森林土约占耕地面积的30%,其特点是:土层薄、土质软、土温高、潜在肥力低、易流失,是
改良和保护的对象。
  1951年播种面积为47,025亩,至1955年平均年播种面积40,353亩。小麦平均单产l54.9斤,
大豆平均单产l42.5斤。
  1956年建场时,播种面积为60,735亩,至1968年播种面积发展到l95,981亩,十三年小麦
平均单产182.1斤,大豆平均单产131.4斤。
  1976年,播种面积发展到219,355亩。l969至1976年间,小麦平均单产211.7斤,大豆平均
单产l45.7斤。
  1985年,全场实际播种面积为222,058亩。全场小麦平均单产341斤,大豆平均单产l28.l
斤。
  建场初期的耕作方式采取秋季深翻与黑色休闲相结合,在轮作上采取短期过渡串茬形式,
以麦—麦—豆为主。l970年以后,随着耙茬耕作法的推广和应用,已改交了过去那种逐年深翻、
平翻为主的单一耕作形式,实行隔年深翻、翻耙结合的耕作方式。1980年开始,全场推行了
正规的轮作、耕作,施肥、植保、种子五个完整的配套制,轮作形式按麦—豆—麦—杂四区轮
作,耕作以耙茬和深松为主,结合整地逐步实现五年翻一次地。
  建场初期小麦的种植比例为68.4%,大豆种植比例为21.4%,杂谷种植比例为l0.2%。
1985年,小麦种植比例下降到51.2%,大豆上升到42.3%,其它作物降到6.5%,改变了过去种
植比例不合理的局面。加之不断引进新技术,使全场粮豆作物产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