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栽培方式
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栽培方式
小麦
一、小麦生产概况:
本场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在320—350毫米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这些条件都有利于
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映敏感。生育期75—8.5天。灌浆期短、分蘖
力和耐寒性强,前期耐早后期耐湿。本区自然气候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因素是春季少雨且风大,
气温上升快。小麦生育后期和收获季节多雨,常造成,小麦前期旱后期涝的现象,致使小麦单
产不高总产不稳。
二、栽培技术:
(一)整地:本场小麦播前整地以秋整地为主,秋、春整地相结合。整地方法有耙、耢、压,
因各年自然条件和耕作技术不同,在整地方式上也采用不同的方法。
耙地是翻后一项重要的整地措施。因翻地后在耕层中有明暗坷垃及前茬作物的根茬,使耕
层形成较大的空间和缝隙,妨碍小麦根系固着土壤。所以,耙地主要是粉碎明暗坷垃切碎根茬,
消灭耕层中大的缝隙和空间,使整个耕层土壤细碎和松紧度适中。耙地工具采用园盘耙和钉
齿耙,对垡块大、土块多的地宜使用园盘耙。耙地方法多以对角线耙或顺耙为主。
耢地工具有自作的树枝耢子和大木耢子,主要用于耙压之后对2至3厘米以内的表土加以疏
松,进一步整平地面,减少土壤水份的蒸发。
镇压可压实耕层中的土壤,使种子和土壤密接,促进水份上升,为小麦发芽创造良好的水
份条件。同时,通过镇压能够粉碎坷垃,压平地面,便于控制播深。
秋整地:l951年至l959年,大豆、小麦茬以耕翻播种小麦为主。l955年开始搞大豆耙茬播
种试验,到l960年转为大豆耙茬播种为主。l960年至l970年,多以春耕为主,l971年开始以秋
整地为主,在封冻前基本达到播种要求。
春整地:l972年以前,由于机械力量不足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秋整地达不到播种的要求,
致使有一部分要到春季才开始整地,耕、翻、耙的面积较大。春整地主要是以耢地和镇压为
主。
(二)施肥:本场小麦的肥料结构均以化肥为主,配合少量的有机肥。施肥方法分基肥、种
肥和追肥。
1、基肥:
1971年以前,基肥施入面积很小。1971年以后,对土壤培肥工作逐年被重视起来,各队配
有专人专车积肥,肥源增多,基肥施入面积明显扩大。施入基肥种类主要是厩肥。冬季送到地
里,春季用人工散开,通过耙耢混入耕层内。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l982年,全场开始秋施尿素与二铵试验,1983年试验面积达436垧,施入量为100公斤/垧,播
种机直接施入,深度为8—10厘米。此法至l985年停用。
2、种肥:
1951年至l953年间,由于受肥源和生产条件的影响,播种小麦是白籽(无种肥)下地。1954
年开始,小麦播种施用有机粒肥;施肥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8.7%,以后施肥面积逐年增长,
到1960年已增长到83%,l966年,小麦播种已全部采用施肥播种,但施入量很低。1978年开
始,国家提供的化肥逐年增加,施入的数量和肥料品种都有很大的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化
肥品种的增多,化肥施用量的增大,就提出了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施肥措施。本场于1978年
开始“因土施肥”,根据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采取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其方法
是秋天收获后,取土测定耕层内的水解氮和有效磷,按小麦籽实每百斤需要氮、磷量,以亩产
400-500斤计算需要补充的氮、磷量。
①土壤样品的采集。封冻前,组织专业人员采集土样,取耕层深20厘米左右,采样取点按
其茬口、地形、土类和耕作方式等确定,取完装入土袋,置一标签带回室内。
②土壤养份测定。测定项目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磷、PH值,然后将化
验结果整理综合,做为因土施肥的主要依据。
③确定小麦需肥量的指标。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因品种、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水平的不同来确定亩产400-500斤的施肥量。春播前,由生产科技术人员根
据各地号的土壤化验结果,逐生产队、逐地号的落实施肥量、施肥方法和种类。扭转以前那种
想施啥肥就施啥肥,想施多少就施多少,想怎样施就怎样施的盲目施肥作法。
(三)品种:
选用良种,合理搭配是小麦的高产稳产的关键之一。优良品种必须合理搭配,如果品种单
一,就不能根据地势、土质、水肥条件和生育等合理安排种植,更不利于适应客观条件和调节
人力、畜力和机械力量。反之,品种太多,重点不明确,便不利于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而且
极易造成品种混杂。
从1954年开始。本场种植了抗锈病、抗倒伏的优良品种“甘肃96号”,以后逐年扩大种植
比例面积。l955年农家品种全部淘汰,1956年“留62号”也被淘汰,全部更换为良种。
1953年至l960年间,小麦主栽品种前期以“留62号”、“甘肃96号”为主,后期以“合六”
为主要栽培品种,搭配品种是“合二”、“合三”、“合五”、“2714”、“2759”。l961
至1973 年间,以“合六”、“辽泰”为主栽品种。l961至1966年,搭配品种以“合二”、“
合三”、“克强”、“克农”、“松三”为主,l967至1973年,搭配品种以“兔842”、“免8
52”、“免851”、“克繁”、“克刚”、 “克红”为主。1974至1980 年,主栽品种以“克
旱”、“69—701”、“70—96”为主,搭配品种是“新曙光6号”、“克旱2号”、“克早7号”、
“2190”、“69—695”、“黑春1号”、“克坚”、“克旱5号”、“克旱6号”。1981至
1985年间,主栽品种为“克丰2号”,搭配品种为“73—402”。
从l981年开始,结束了历年小麦品种使用多、乱、杂的现象,步入纯、良、精,品种搭配
合理的正确轨道。
(四)精选种子与种子处理
过去一直用苏式选种机精选种子,1981年,全场全部更换为上海产比重武选种机。
1975年以前,药剂拌种为赛力散、六六六粉。l976年开始,赛力散被淘汰。l980年至l985
年,用克菌丹、退菌特拌种,剂量为种子量的0.2%。最初的拌种方法为人工将药与种子混拌,
此方法既浪费人力又拌不匀。1954年开始使用手摇式园锥形拌种箱,方法是将定量药4剂与
种子装入拌种箱内,每分钟摇40—50转,使药附着在种子表面。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
使过去的手摇被后来的电动所代替。1980年始,更换为八五二农场产的拌种机。
(五)播种
1、播期:
本场历年正常年份播期均在4月5日—25日,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特殊年份延至5月中旬
至6月中旬。在自然条件适宜情况下,适期播种是小麦丰产的关键。通过历年产量证明,本场
小麦高产期在4月10日—20日之间。如播期拖的过长,对晚期播种小麦的生育和收获都会带来
影响,势必影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如1961年,全场小麦播期历时81天(4月2日—6月21日),
6月份播的占26.1%,全场小麦单产仅96.6斤,是历史上最低的年份。又如:第二生产队的
小麦单产测验结果,4月份播的平均单产l26.1斤,5月份播的平均单产111.6斤,6月份播的平
均单产83.3斤。因此,缩短播期,把小麦集中播在高产期之内,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基础条件之
一。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有效利用地力,充分利用光能,使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措
施。以地力、品种、生产条件和栽培技术确定比较适宜的密度。
1953年前,由于受当时生产与栽培技术条件的影响,垧保苗株数均不足400万株。1954年
采取7.5串联后,保苗株数有时偏多或偏少,在500-600万之间,偏多的加重了倒伏。从l956年
开始,改进了播种技术,大面积进行对角交叉播种,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仅做到了合理利用土地,
同时控制了杂草生长。垧保苗数在450—500万之间。收获穗数也有变化,一般在550至650万
株之间,收获穗数在600万株左右。
建场前的播种方法采用行距l5厘米条播、15厘米行距交叉。1960年以后,以15厘米行距条
播为主,并有25厘米和30厘米行距条播。1970年以后,主要以l5厘米行距条播为主,并有7.5
厘米行距条播 。
(六)苗期管理
建场初的一段时间,应用过苗期耙地的措施,主要是破除土壤板结层,减少水份蒸发,消
灭春旱性杂草。采用钉齿耙,横耙或斜耙的方法。后来,采用三叶期压青苗,这是一项提墒抗
旱、蹲苗壮杆、培育壮苗的有力措施。因压苗后土壤紧实,增强了毛细管的作用,使土壤上下
层水份沿毛细管上升到根部吸收。青苗经过镇压后,地表层受到了机械损伤,基部1—2节闻缩
短、杆壁加厚,增强了抗倒伏能力,暂时控制幼苗的上部生长而促进了根系的发育。镇压时期
为小麦三叶期,采用“V”型镇压器,横压或顺压的方法。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三压三不
压”(地干、土喧、坷垃多时压;地湿、土粘、地硬时不压)。
本场从1959年开始,小麦三叶期进行追施化肥(氮肥),随着化肥的增多,追肥面积不断扩
大,到l985年,追肥面积达2,O00垧以上。
本场麦田杂草有15种左右,主要有燕麦草、灰菜、山芝麻,艾蔷、苍耳、鸭拓草、刺菜、
苣卖菜、乔麦蔓、野苏子、苋菜等。1951至1963年麦田中一直受各类杂草不同程度的危害。据
调查,最多地号每平方,米达510--998株,最少地号每平方米也在105至310株,平均在350--
450株。由于杂草危害,每年减产15--20%,同时在麦收作业中由于杂草影响,降低了机械作业
效率,增大了机械作业损坏量。
1964年,本场开始进行麦由化学灭草,用飞机喷酒2.4一D钠盐。用量为1.5公斤有效量以
向,并加硝酸铵5公斤,加水50公斤配成混合药液,喷洒时间为小麦分蘖至拔节前期。除木本
科杂草外均起到了良好的杀伤效果,杂草受害率达100%,其中95%受到扼制,5%被杀死。
(七)收获
确定收获时期的依据是籽实的成熟度和不同的收获方法。收获方法一是机械分段收获,在
腊熟中期割晒,晒干后再搭禾脱粒。二是机械联合收获。在完熟期割晒、拾禾同时进行。
大豆
一、大豆生产概况:
本场地属春作大豆区,生育期110天左右,年降雨及日照适宜,土壤肥沃,有利于大豆生
长。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为一年一熟制。由于受自然因素、栽培技术和管理水
平的影响,大豆产量不稳定,不同年份产量相差悬殊。单产最高年份(1960年)为214.3斤;而
最低年份(1957年)为62.8斤。
本场区自然气候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春季多风少雨,易造成干旱,无霜期短,因
此要适时早播,否则就要受早霜的危害,影响大豆的成熟及产量。
二、栽培技术:
(一)调好茬口,深耕细整地进行合理的轮作换茬,不仅能减少病虫和杂草的危害、提高大
豆产量,而且能调节土壤养分、培养地力。本场的耕作方式为:麦—麦—豆或麦—杂—豆。
深耕细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改善土壤条件、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害,为作物创
造良好的耕作层,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l964年以前,由于机械力量不足,小麦收获后不能
全部做到秋翻秋耙,麦茬秋翻与春翻相结合。所以,均以春翻春整地为主。春整地距播期近,
时间有限。因此,在整地质量上粗糙,标准作业质量差。表现在耕深不够,翻不平、扣不严。
从l964年开始,秋翻秋整地逐年多于春翻春整地面积,转向以秋整地为主。到l976年以后,除
个别地号外基本上做到了秋翻秋耙、早春耢地。
(二)施肥
大豆的施肥结构以化肥为主。结合花期追肥并配合少量的有机肥。本场从1956年干始施厩
肥与有机肥,施肥面积占14.4%。l959年开始施用化肥和花期迫肥,但施入量很少。l977 年
以后,开始重视大豆的化肥施入量,氮磷比例、土壤含量、施用方法,依此制定经济合理的施
肥方法。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多采用深侧施肥的方法,具体为单侧或双侧,离苗5—l0厘米,
深6—8厘米。
(三)选用良种,合理搭配
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搭配,是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本场1951至1957年主
栽大豆品种是“柴4号”。1958至1964 年主栽品种是“铁夹青”。l965至1970年主栽品种是“
黑龙江41 号”。1971至1983年主栽品种是“黑河3号”。1984至1985年主栽大豆品种是“九丰
l号”和“黑河4号”。
(四)播前种子处理
1、种子精选:
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纯洁率,在播种前进行种子精选。其方法是用跳筛或螺旋筛进行精
选。l980年以后,为提高大豆种子质量,在筛选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精选,提高了种子质量。
2、钼酸铵拌种:
每百斤大豆种子用20—25克钼酸铵,先加少量温水使之溶解后,再加l.5斤水制成溶液。
边喷洒边拌种,阴干后即可播种。
3、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7%的灵丹粉拌种,防治地下虫害。
(五)合理密植及播种方式
在不同密度下,大豆单株和单位面积上的夹数、粒数、粒重差异很大,只有在合理密度下,
才能保持一定的叶面积系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光利用率。本场大豆密度因不同年份、不同
品种而有所不同,一般收获株数在30—40万株/垧之间。从l978年开始,由于采用化学灭草新
技术,使大豆密度也相应的增加,收获株数一般在35—50万株/垧之间。
1951到1952年,全部采用60厘米条播。1953年采用60厘米双条播,苗眼宽l5厘米。1954-
到1956年,采用40-50厘米的单条播,l957至1959年采用50厘米的双条播,苗眼6—8厘米。1960
至1972年,以60厘米平播为主,并有60厘米起垄与少量30厘米平播,l980年开始采用50厘米
平播,直至1985年。
(六)适时播种
大豆播期早晚与产量有很大关系,播种过早过晚都会给保苗、生育造成不利影响。播种过
早,由于土壤温度低,对出苗不利,会造成烂种现象,而且受晚霜危害。播种过晚,虽然出苗
快,但幼苗和根系生长都快,苗不壮实。由于不能充分利用生育期,易受早霜危害影响正常成
熟,降低产量。
本场大豆适时播期一般在5月1日至15日期间,即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6摄氏度以上。
(七)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克服不利因素,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充分发挥生产潜力,夺取丰收的关键。
1、出苗前的除草:
出苗前耙草(耙萌生),是机械化栽培大豆灭草的重要作业之一。在大豆出苗前种子萌发芽
长1—3厘米,子叶离地面3厘米时进行。此时,早春性杂草处于白芽时期,用拖拉机牵引钉齿
耙、“红星2.4”除草耙斜向耙地1~2次;杀草率可达60%左右,伤苗率仅在1%左右,并有提
高地温、松土保墒、壮苗助长的作用。除草效果与伤苗多少关键在于掌握好耙草时间和耙地深
度,耙草深度不能超过播种深度。因此耙齿深度不超过3厘米为宜,适合平播地块应用。本场
于1956年开始大面积应用这项措施,到l970年以后,应用面积逐渐减少。
在大豆勾头期,用中耕机趟地复土2—3厘米(蒙头土),这项措施要在适宜时期内完成,一
般为2—3天。否则会影响作业质量,造成缺苗。复土不宜过厚。此法适于在土壤疏松、土块少、
墒情好、杂草多的地块进行;即可除掉行间杂草又能压死垄顶上的杂草,对大豆出苗无大影
响,杀草率可达80%以上。这项措施直到1978年应用化学灭草新技术才被取代。
2、化学药剂除草:
利用化学药剂除大豆田间杂草,是一项省工高效的除草措施。从1978年开始,本场大都使
用了药剂灭草。药剂种类有氟乐灵、拉索、百草枯、利谷隆、燕麦敌2号、四氟苯等。经两年
应用和筛选,以氟乐灵除草为主,直至1985年。
3、中耕除草及追肥防虫:
①大豆出苗前耙地。在第一对真叶展开时进行,耙深不超过3厘米。本场从l956年开始应
用这项措施。灭草效果好于苗前耙地,但伤苗率高于苗前耙地。到l974年以后,应用面积逐渐
缩小。1983年止,基本不使用此项措施。
②机械中耕。机械中耕有灭草、松土、增温、培土及防旱排涝的作用。本场历年中耕次数
均在2—3次。第一次中耕在苗高6—8厘米时进行,深趟少培土,以不压苗为度。l970年以后,
第一次中耕结合深松,深度25厘米左右,间隔7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中耕。第三次在大豆封垄
前结束。
③铲地。本场历年大豆苗除草均用人工进行。根据地里草情用人工铲地1—2次,拔大草1
—2次。
④花期追肥:在大豆开花期对大豆垧迫尿素80-一100公斤,用中耕机追肥。
⑤防治虫害。1982年开始用飞机喷洒百治屠农药,防治大豆食心虫,效果较好。
(八)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大豆是增产增收的最后一个环节。收获过早或过晚对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不仅会降低粒重和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而且由于成熟不好,青
粒脱粒多造成脱粒困难。过晚,在干旱情况下,易引起炸夹;阴雨天多时,又会失去种子的固
有光泽,使品质下降。本场收获方式是机械联合与人工割晒、机械拾禾相结合。人工割晒在黄
熟末期进行,机械联合在完熟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