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



  本场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951至1960午,前期以秋季深耕为主,后期以秋季深耕与黑色休闲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
即逐年深翻。由于土壤耕作年限增长,没有建立施肥制度,使土壤肥力下降,为缓冲地力采
取了黑色休闲。
  轮作上采取短期过渡串茬形式,因当时麦类作物的比例较大,中耕作物比例小,所以采取
的轮作形式也不一致。轮作形式以麦一麦一豆为主,麦类作物比例大。这样就出现了三年麦茬,
不仅对合理利用土地不利,也不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同时加重了病虫害的感染。因此采取了
黑色作耕轮作形式来代替连作三年麦茬,即采取麦一麦一休的轮作形式。
  1961至1970年,土壤耕作制仍以逐年深翻为主,并开始豆茬耙茬耕种法,初期面积为35%,
中期下降到5%,后期耙茬面积达到60%。
  此期间轮作形式仍然以换茬为主,没有正规的轮作制度,作物比例近于合理,小麦平均占
53.1%,大豆平均占29.1%。
  1970至1980年,作物比例更近合理。虽然没有正规的耕作制度,但耙茬耕法的推广和应用;
已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逐年深翻、平翻为主的单一耕作形式,实行隔年耕翻,翻、耙(耙茬)
结合的耕作方法。
  从1981年开始,本场全部推行了正规的轮作、耕作、施肥、植保、种子五个配套制。其具
体内容如下:
  1、轮作制度:
  轮作形式按麦—豆—麦—杂四区轮作。作物比例按麦类面积保持50%左右,大豆面积35%
左右,甜菜5%,压绿肥面积5%。其它作物(蔬菜和饲料)5%。
  2、耕作制度:
  耕作制改变了过去以深翻为主,只耙豆茬播种小麦,隔年深翻或个别地号逐年耕翻的形式,
采取以耙茬耕法为主,翻、耙(耙茬)结合,五年翻一次地的耕作形式。如:在一个区内第一
年麦茬全部耙茬,下年种大豆;第二年大豆茬在春天或者秋天耙茬,下年种小麦;第三年麦茬
下年种甜菜的秋翻5%,种大豆的秋翻l0%,其余5%压绿肥,3%种饲料,2%种蔬菜全部耙茬;
第四年杂谷茬除压绿肥5%秋翻外,其余还是耙茬,下年种小麦。这样周而复始,翻地面积
占17-20%,其余为耙茬面积。
  3、施肥制度:
  施有机肥面积每年达25%,其中压绿肥面积占5%,有机厩肥占10%,秸杆还田l0%。这
样四年可轮施一次有机肥。即:第一年小麦区全部耙茬,下午种大豆施化肥;第二年大豆区耙
茬,下年种小麦施化肥;第三年小麦区在下年种甜菜面积上结合施有机质肥5%,其余3%饲料
地和2%菜地施用有机肥,10%种大豆面积秸杆粉碎还田;第四年翻压绿肥5%,化肥施用量每
年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产量指标按要求补定。
  4、植保制度:
  麦类作物用多菌丹或克菌丹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根腐病,并在苗期用2.4—D丁脂灭
草。大豆用灵丹粉药剂拌种防治潜根蝇,播种前继续采用氟乐灵灭草,结夹期飞机喷洒百治屠
防治食心虫。甜菜用灵丹粉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喷药防治跳甲等苗期害虫。
  5、种子制度:
  小麦采用“克丰2号”、“克73-402”耐湿喜肥、抗旱等不同类型的品种面积占90%,早
熟品种占10%。并按此要求加速新品种的引繁、鉴推。
  大豆继续使用“黑河3号”,面积占95—98%,早熟品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