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土壤
第七节 土壤
本场区属丘陵地带,平缓地较少,大部耕地分布在0.5—8度的漫坡上。岗坡地面积占总耕
地面积的96.1%,高平地占3.9%。耕地土质多属厚层黑土和中厚层黑土,极少部分属淡棕色
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薄层黑土、砂砾中厚层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
根据黑土层厚度、颜色及构造组成分为:
壤质薄层黑土。黑土层小于30厘米,质地中至重壤,母质层为粘土,肥力中下,分布在高
陡地带,此类土水土流失严重。
壤质中层黑土。黑土层30-35厘米,质地中至重壤,母质层为粘土,肥力较高,是本场的
主要农田。大多分布在缓坡上,排水性好,但易发生水土流失。
砂砾壤质中层黑土。黑土层30—60厘米不等,质地为中至重壤并夹有砂砾及片石,不易耕
作,母质层为不含砂砾的粘土。
壤质厚层黑土。黑土层在60厘米以上,质地为重壤,母质为粘土,肥力高,分布地势较平
缓,排水性差,属易涝型。
一、耕地土壤状况
本场耕地土壤热状况分为易热性、温热性和易冷性。易热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27.3%,温
热性土壤占69.1%,易冷性土壤占3.2%。据1973—1977年土壤普查,本场耕地耐早涝程度大
体分为三种,易旱土壤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7.3%,耐早涝二壤占68.8%,轻涝土壤占3.9%。
因大部耕地分布在漫岗上,所以易水蚀面积较大,无水蚀土壤仅占耕地面积的3.8%,而中度
水蚀土壤占耕地面积的96.2%。
1981年土壤普查后,本场结合引土施肥措施,对耕地土壤进行了取样化验,其土壤养分状
况为:有机质含量4.75—6.78%;全氮含量0.2299—0.3106%;金磷含量0.111—0.21%;速
效磷含量1.737-4.482mg/100g土; 水解氮含量为3.645—5.605mg/100g土。PH值为6.54—
6.88。
由于多年耕种,加之次生林减少,顺坡起垄等因素,使本场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平均每年
流失地表土层约一厘米左吉。风蚀也是土壤的重要灾害,由于受春季大风的影响,平均每年刮
走地表二土层近一厘米。个别地号已出现土质变化。耕作上的不合理,使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
坏,土层厚度降低,土壤板结,容重增大,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耕地土壤改良
为了保持土壤中固有的养分和状况,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近些年本场大搞了农田防护
林营造工作,改善了农田气候条件。每年按6—7%的比例营造防护林,到l980年,全部发挥了
防风作用。建立健全了合理的轮作制度,做到了用养结合,提高土壤肥力,使麦豆杂从5:3:2
比例逐步向4:3:2:1的比例过渡。隔年深翻,深、浅翻和耕地搅垄相结合,逐年增厚耕层,
不断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使合理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施肥制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