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时期房屋建筑情况
第三节 各时期房屋建筑情况
1956年前,场部仅有砖瓦结构房屋1,510平方米。其中家属住宅990平方米,均为一室一厨
六户型。职工宿舍400平方米,办公室120平方米。穿靴(地面砌石头)戴帽(屋顶挂瓦)拉哈辫食
堂300平方米,种子库320平方米。木敖土井两眼。
各生产队生活用房均为穿靴戴帽拉哈辫草房。建场时本场生产队有生活用房2,200平方米,
公用房1,320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公用房200平方米。
1956至1960年,国家对农场的基本建设方针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农建结
合”。农场对基本建设的安排是“先生产、后生活”。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少,把国家投资用来
修筑道路、桥涵,发展通讯、输电和修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种子库、修造厂、发电厂、气象
站和畜牧房舍。当时,全场70%的职工分住在一室户一铺炕上,10%的职工分住在一室户的对
面两铺炕上,每人平均住宅面积只有2.2平方米。
1958年开始,在较困难的情况下,发动全场职工利用农闲时间,实行自建公助的办法,自
己动手修建简易住宅,除门窗材料外,均为就地取材,初步解次了住房紧张的状况。此期问的
主要建筑(办公室、修理厂、发电厂)为砖瓦结构,每平方米造价40元。其它生产用房如:畜牧
舍、兽医室为穿靴戴帽,外墙卧拉哈辫,内墙挂拉哈辫。屋面基层及门窗的大料由场统一供应,
其它工料均以农闲季节备料施工,工料费不列入建筑成本,每平方米造价l7—20元。
家属住宅采取自建公助后,建房归己,不缴纳房租费,调出时可出售或转让,所在单位不
做任何限制。
1963至1968年,家属住宅基本缓和。这一时期的基本建设任务是:原有生产队生活性建筑
短缺的补上。如:保养间、职工宿舍兼办公室、食堂、水泥晒场等。新建生产队的生产和非生
产用房,逐年计划施工。这个时期的房屋结构从简易拉哈辫房舍,全部进入砖瓦结构阶段。部
分厂房采用了砖混结构,如1,080平方米的修理厂厂房。砖瓦结构房屋每平方米造价50元左右,
砖混结构房屋每平方米造价80元左右。
1968至l976年,房屋建筑仍以砖瓦结构为主,造价有所提高。这一时期,重点解决了职工
住宅和各生产队的小学、集体宿舍、食堂等工程。住宅标准除现役军人每户为50平方米外,一
般职工住宅为每户30平方米。此期间是本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规模最大的阶段。
1977至1985年,此期间家属住宅较为紧张,主要是建场初期修建的简易住房已不能使用,
需要重新修建,知识青年来场后已到结婚年龄。因此,1977至1978午,基本建设的投资重点放
在生产队职工住宅建设上,适当安排了个别生产队的保温猪舍和保养间的修建。1979年自筹资
金53万元,修建了l,638平方米的俱乐部。l980年自筹资金46万元,修建了皮革厂1,700平方米
的制革车间和600平方米的机关食堂。l981至1982年,自筹资金ll3万元,修建了4,449平方米
的中学教学楼和425平方米的变电所、350平方米的邮局、银行办公楼。1983年重点解决了场直
单位的职工住宅和场直及六队的上水工程,解决了长期以来场直单位吃水难的问题。1984年自
筹资金18万元,修建了800平方米的二层楼招待所。1985年自筹资金15.5万元,修建了582平方
米的双山综合服务部。
1979年开始,砖混结构的建筑比例增大。砖瓦结构的工程未再出现裂缝变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