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职工队伍的构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 职工队伍的构成及其变化



  1950年开荒建场时期,有职工141人,主要是由沈阳、锦州招来的学员所组成。
  1953年2月,九三农场与荣军农场合并,并入一批荣誉军人。同年,接收解放三团38人来
场。l954年,从肇东、肇州等县招收职工40人。
  1956年,大西江农场建场时期,有固定职工481人。其中除建场初期的老职工、荣誉军人
外,还有外地招收的学员,以及前、后升发、刘奎屯等附近农业社合并进来的社员。
  1957年10月,农建二师调入本场职工60多人。1958年,大批的转业官兵和他们的家属来到
农场,当时分配到本场的有250人。这时的农场职工人数增加到912人。转业军人和荣誉军人占
全场职工人数的40%。是年底,转业官兵大部分离开农场,调往伊春林业局。
  1959年2月接收本场附近嫩兴社等地人员500多人,职工近200人。
  1959年7月,接收山东莒县来场支边青年l85人;同年8月,接收山东梁山县迁来的移民282
人,其中职工50人。l960年,接收山东范县(现河南省范县)迁来的移民近千人,其中职工200
余人。从1958至1960年,陆续接收了一部分农场职工家属和盲目流入人员为职工或长期临时工。
这个时期农场职工增加到2,186人,其中固定职工l,165人,临时工1,021人。
  1961至196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减职工的文件精神,农场动员大批职工退职、退场。原
则上双职工家庭动员女职工退职;动员体弱多病,不能常年坚持正常工作的职工退职;动员了
绝大部分的长期临时工和临时工退场。工人退职后,农场按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给退职金。
愿意返回原籍的,除发给退职金以外,农场还发给旅费、途.中补助费和生产补助资金。三
年间退职退场600余入。这时,农场职工数下降到1,783人,其中临时工211人。
  1961至1962年,本场还陆续接收了从齐齐哈尔市精简下放人员211人。1963年4月,从富裕
县招收了32名职工。同年7至9月份,从鹤岗市招收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三批共计340人来
场。同年10月,接收齐齐哈尔市、绥化县的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100人。
  1965年,绿野羊场与本场合并,接收了部分职工,同年4月和11月,分别从红色草原牧场
和齐齐哈尔市接收58人。1966年8月,接收齐齐哈尔市华安中学毕业生33人;9月,接收齐齐哈
尔市知识青年8人。
  从1968年5月到l971年底,共接收安置了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等
城市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3,193人。其中男青年l,602人,女青年1,591人。全团职工人数上升
到6,181人。知识青年占全场职工总数的51.7%。
  1976至1979年,又陆续接收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嫩江县,局直等地知识青年392人。
  1981至1985年,职工子女接班和分配职业高中毕业生222人。
  1971至1979年,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病退、困退、转点、接班、调转等原因返城。到
l985年底止,留在本场的知识青年人数只有239人。
  1979年,根据农总(79)5号、黑劳计字(79)18号文件规定,经群众评议,场党委审批造册,
上报九三农管局劳动工资处和嫩江县劳动科审核批准,并报总局备案,把本场119名临时工
人转为正式工人。其工令从最后一次参加临时工的时间开始计算。
  1978至1985年间,按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职工退职退休575人,其中工人退
休499人,退职21人。干部离休23人,退休32人。
  根据国务院、黑龙江省的文件精神,本场从1981年10月至l985年底,共办理“双退”和死
亡职工之子女接班222人,其中男124人,女98人。
  1983年2月,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下发了农总劳字(1983)14号文件。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本
场于1983年8月,对基层报来的250 名职工子女中,按标准经过严格审查,报管局劳动工资处
和嫩江县劳动科批准,安置了174名符合条件的恃殊情况的职工子女就业。其中男82人,女92
人。
  1984至l985年间,经报管局劳动工资处和嫩江县劳动科批准,对本场557名符合就业条件
的职工子女安排就业。其中男288名,女269名。
   历年职工总数及构成情况表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