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资分配形式的演变 一、工资制度沿革
建场前,以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后改为工薪分。当时,农场一个农业工人每月的工薪
分一般在120—150分左右。
1956年,全国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后,工资分配形式改为等级工资制。本场的工种区分比较
单纯,只有农业、基建、畜牧、机务工人和党政干部几种。农业工人工资分为一至七级(包括
畜牧工人),基建工人分为一至八级,机务工人分为一至八级。根据农业部《关于国营机械化
农场试行计件工资的通知》精神,本场大部分生产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制。
1961年以后,本场在固定等级工资的基础上,实行月薪日记,即把月工资化为日工资,按
出勤天数支付。它的性质仍是简单的计时工资制。1962至1966年,大部分生产单位实行基本工
资加奖励的分配形式,亦叫“包定奖”或“三包一奖四固定”,后来发展为“一定一奖”。包
定奖制度中的劳动报酬形式是基本工资加奖励。1966年以后,取消了包定奖制度,全部恢复了
等级工资制。
1973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根据兵团的有关指示精神,农、牧业连队实行了工分制。职工个
人分配按劳动态度、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评工记分,每月预借生活费,年终结算时按工分多少
分配。场机关和场直单位大部分仍实行等级工资制。
1979至1980年,本场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生产单位的职工工资按月薪日记的形式
发给,奖励部分实行作业阶段奖和年终产量利润奖相结合的方法。
1981至1984年,落实生产责任制以后,实行“浮动工资制”,各生产队实行整体承包,统
一核算,利润提成,亏损受罚的生产责任制。各生产队再对每一职工按不同的行业分别实行专
业承包,联产联利计奖赔的浮动工资制。非农业生产单位,执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经场
批准的单位和工种,还可以实行计件工资。机关(企业内事业单位除外)同基层单位一起实行浮
动工资制,年终分配时,可得全场实行浮动工资单位分配的平均数。
1985年,农业生产队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取消工资制(保留工资级别)。
二、工资标准
建场前期,本场执行工资标准不统一,职工收入较低。l956年工资改革后,取消了工薪分
和物价津贴,实行货币工资,各产业的工人实行八级或七级工资级别。国营农场也同样实行了
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根据农场的具体情况,从l971年开始,有些工种没有执行国家规定的原
工资标准。本场实行的工资标准有以下几种:
1、农业工人和畜牧工人工资标准。1956年开始,农牧、农机工人分别执行当时国家公布
的“农业、畜牧工人等级工资标准”和“拖拉机驾驶员、修理工人等级工资标准”,并于1980
年修订后继续执行。农牧工人工资标准分七级四种,本场执行第一种标准,一级起点是33元。
2、国家干部和文教卫生技术人员,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标准。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
标准;农牧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卫生技术人员工资标准;中、小教工资标准;电影放映工作人
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工资标准等。从l971年以后,本场商业服务行业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均执行农
牧工人工资标准。
3、1971年前,个别工种执行地方企业工资标准。如:汽车司机、电业工人、建筑工人等。
1971年后,新参加工作的上述工种均执行机务工人的工资标准。
三、调整工资
1963年,本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工资后,年工资总额为82.7万元,是l958年的l.5倍。
每个职工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36元。
1968年,大批城镇知识青年来场,工资标准均定为农工一级。此时职工总数增加到4,507
人,是1963年职工总数的2.5倍。年工资总额为l51.7万元,比l963年增加了83.4%,但职工平
均月工资收入却下降到34元。
1973年,根据国发(1971)90号、农林垦字(1973)第32号文件精神,以及兵团有关调整工资
文件的规定,对本场低等级职工工资进行了调整。在这次调整中,有l,592人升级,其中升一
级的1,328人,升二级的264人。年工资总额增加到250万元,职工平均月工资收入增加到37元。
1977年,根据国发(1977)第89号文件和农林垦字(1977)第23号文件以及国家劳动总局劳薪
字第96号文件精神,本场对3,307名职工进行了工资调整。全场月工资总额增加l8,500元,全
年工资总额为256.6万元,职工平均月工资收入达到40元。
1978年,根据劳薪字(1978)第79号文件,《国家劳动总局关于给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职工
升级的通知》的精神,以及上级有关这次调整工资的文件规定,经过考核,按职工总数的2%
以内,给111名职工晋升一级工资。增加工资额9,259元。全场年工资总额达到327万元。
1979年,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以全国40%的比例晋升一级工资。具体升
级条件是劳动态度好、技术高、贡献大。按照国发(1979)第251号文件和省、农场总局有关文
件规定,对全场符合升级标准的职工进行了考核和民主评议,有2,338名职工晋升一级工资,
全场月工资额增加了16,200元。所升工资冲销附加工资。这时,每个职工平均月收入为45元。
1981年9月,根据国发(1981)第144号文件及省、农场总局调整工资领导小组的有关规定,
本场给中、小学教职员工、医疗卫生人员调整了工资,总人数为303人,其中文教部门228人,
卫生部门75人。升一级工资的275人,升两级的28人,全场月工资额增加了1,878元。
1983年,本场按照国务院国发(1983)65号文件和劳动人事部劳人薪(1983)365号文件的精
神,对调资范围内的职工进行了考试、考核。全场共有3,411名职工升级,其中升一级的3,394
人,升两级的有17人。这次调资后,全场职工月平均工资上升到50元。
四、工资总额
1958——1985年工资总额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