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宣传工作

第四节 宣传工作




  一、机构沿革
  本场建场前期,没有宣传机构和专职宣传工作人员。在各生产队设政治队长,负责职工的
思想教育工作。
  1956年建场后至1968年,党委(总支)仅下设1名宣传干事,未设专门机构。
  1969年,政治处下辖宣教股,负责全团的宣传、教育工作。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后,设宣传科、教育科,同属政治处管理。同年,场政治处撤销,
组、宣、检等部门直属党委领导。
  1981年4月4日,宣传科改称宣传部,直属党委领导。
  二、宣传教育
  建场后的l956至1968年,本场宣传教育工作比较单一。文化、理论学习,分别由党委、工
会及理论教员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均按上级布置的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政治运动,采取
广播、文艺演出、宣传车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66年,在“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口号影响下,本场掀起了以背诵“老三篇”,
熟读“新三篇”为主要内容的学习高潮。同年l2月,本场选出8名正式代表和8名列席代表,参
加了九三垦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大会。
  1968至1976年,团机关设立宣传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从而加强了党员、干部和
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此期间加强了基层广播网点建设,扩大了电影放影队伍,重新组建了文
艺宣传队。围绕着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批林批孔”、大批判等政治运动,宣传部
门采取广播、文艺演出、办学习班培训理论骨干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职工群众
紧跟形势,完成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生产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时期的宣传教
育工作,以彻底清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党罪行,肃清其流毒影响,完成工作重点的转
移为中心。除了面上的宣传外,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按照十一大会议精神,党委进行
了“三讲一评”,基层党支部在“揭批查”运动中进行了整党、整风和思想整顿。
  在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时,首先举办了基层党支部书记、理论骨干学习班。安排了30个
小时的学习时间,拟定了l4个讨论专题。同时发挥广播、板报的宣传作用,办了4次四项基本
原则专题广播讲座节目。使全场广大干部、职工认清了“左”的思想在本场各项工作中的干扰
和破坏。
  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及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学习活
动中,都分别举办了党员、干部理论骨干学习班。特别是对《准则》和《决议》的学习,场集
中举办了38个党支部和机关干部160多人参加的学习班,历时7天。使参加学习的人员提高了思
想觉悟,增强了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982年,宣传工作按上级布置,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文明礼
貌月”活动。以宣传部为主,成立了“文明礼貌月”活动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以学雷
锋、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六好”活动。全场成立学雷锋小组52个,做好事6,976件,清除
垃圾6,518车,铺砂石路9,062延长米,植树30,048棵。成立“包教”小组ll6个。同时,编写
精神文明建设宣讲材料两份,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宣传部根据有关文件,拟定了80道思考题下发到各支部,随后又把十
二大文件的重点印成材料发给全场职工。场广播站结合辅导材料举办了学习十二大文件专题节
目。
  1983至1985年,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和十二大精神基础上,
全场开展“文明礼貌双月”活动,“三优一学”和“五讲四美”、 “三热爱”活动,组织学
习《邓小平文选》,清除精神污染。围绕改革,调查研究各类人员思想状况,协同有关部门制
定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利用广播、电视,举办自播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三、报道
  1956至1968年,本场通讯报道工作较薄弱。场部和生产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给场广播站投
稿,对外只有一名《嫩江日报》社的特邀通讯员。
  四十七团成立后,宣传部门配备了新闻干事,主抓全场的通讯报道工作。此时,各连以排、
班为单位成立了报道组和配备报导员,活跃了基层的通讯报道工作。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后,通讯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办班培训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报道员
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普遍提高。1980年以前,场广播站年播稿量250篇左右,l980年以后,每年
播稿量均超过300篇。近几年,本场被《九三报》、 《黑河日报》、《农垦报》、《黑龙江
日报》、《黑龙江青年》杂志、黑河有线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录用的稿件逐年增
多,稿件体裁从消息通讯等发展到故事、小说、散文、诗歌、摄影、美术、篆刻等多种文体。
一个初具规模、有近20名骨干的通讯网已经在本场形成。
  为推动本场的生产建设,宣传部于1978年开始,在每年的麦收期间都印发八开油印的《麦
收战报》,至l984年,已出版156期,用稿l,500多篇,其中有70%的稿件来自基层的报道组。
在搞好本场内通讯报道的同时,加强了对外报道。通过文章和摄影等形式向上级报刊和电台投
稿。仅1985年,就有l5人投稿150篇,被录用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