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民武装 一、组织机构沿草
本场于1956年下半年设武装干事1人。
1968年1月,场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编制2人,隶属大西江农场革命委员会及九三农垦局
人民武装部双重领导。
1979年,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七团组建,大西江农场武装委员会由四十七团作训股取代。作
训股编制4人,隶属四十七团司令部。
1974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维护社会治安,成立了民兵指挥部,隶属于四十七团司令部。
指挥部下设政工、治安两组,编制7人。
1976年5月25日,取消了作训股和民兵指挥部。1977年12月,成立大西江农场人民武装部,
编制4人。隶属于大西江农场党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人民武装部。
二、工作概况
大西江农场武装部自成立以来,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围绕场党委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及
时提出民兵建设计划和组织有关部门协同进行民兵工作;讨论年度的征兵、退伍和研究战时人
力动员方案;进行预备役军人的登记统计工作。向广大职工、民兵进行国防教育、爱国教育。
分期分批地对全场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并有重点地抓好基干民兵的军事训练,使全场基干民兵
的受训率达到80%以上。
本场民兵队伍的发展大体可分初建、扩建和压缩整编三个阶段。
1958至1965年为初建阶段。1959年6月3日,场初建一个民兵营,下设6个民兵连。1964年
组建大西江农场民兵团,下设11个民兵连。当时参加民兵的条件是:基干民兵l6至30岁(复员
军人35岁以下),身体健康,思想进步,历史清白。普通民兵年龄为16至50岁,能参加劳动,
身体一般健康者(五类分子本人例外,其子弟思想表现好的可以加入民兵)
这个阶段民兵工作重点为“八好、一高潮”。即宣传教育好;组织整顿好;干部配备好;
民兵条件好;武器掌握好;制度订立好;总结经验好;改进领导贯彻“四化”好;在民兵中掀
起劳动生产和训练高潮。
1966年8月至1980年3月为扩建阶段。1966年8月6日,根据中央关于组建基干民兵的指示和
省委批转省军区党委“关于在全省普遍建立基干民兵师的报告”精神,组建了一个民兵团,下
设l2个连,由3000多人组成,基干民兵150人。并组建了一个l5人的基干民兵核心班。核心班
常年集中训练,执行一些急、难、险、重任务。l967年初该班解散。
当时对参加基干民兵的人员条件要求很严格。必须以复员、退伍军人为骨干,保证工人和
贫下中农出身的子弟占绝大比例。
这个时期民兵工作的重点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讲突出政治;开展“民兵三落实”
先进单位和“五好”民兵的竞赛活动。
1969年9月3日,本场成立战备值班营,下设3个步兵连,两个炮兵连,编制714人,其中女
战士97人,各种武器装备347件。
值班营成立后,各连均进行了严格的整训,特别注意作风和纪律的训练。一切按军队要求
去做。这支队伍的人员主要来源于各生产队的优秀兵团战士,90%以上是知识青年。每人配发
武器,发给军装一套。这是一支行动军事化、正规化、朝气蓬勃有战斗力的队伍。在国防施工
和农业生产中,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1980年4月4日,本场组建民兵团。民兵团编制3,226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编制586人。
民兵团下设1个武装基干民兵营。基干营下辖指挥排、步兵一连、步兵二连、炮兵连和机
炮连。
1981年,根据民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战争特点,以及上级军事部门的指示,本场又组
建了编制为55人的民兵游击队。这时全场有民兵3,281人。其中基干民兵l,200人,武装基干民
兵641人,普通民兵l,440人。民兵组织发展到了最庞大的时期。
1982至1985年为调整、压缩、整编阶段。
1982年1月,根据中央(1982)11号文件精神,以“减少民兵数量、提高民兵质量”为原则,
首先缩减了参加民兵人员年龄,参加民兵的人数压缩到1,200人,其中普通民兵800人,基干
民兵400人。在基干民兵组织中,按l0%的比例编入40名女民兵,并且简化了民兵组织层次。
由原来的普通、基干、武装基干三种形式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形式。由于人员数量的
减少,选择范围大,突出了基干民兵这个重点,提高了基于民兵的质量。
在组织建制上,全场编为一个兵民团,下设24个民兵连,25个基干民兵排。基干民兵采取
了清编排、混编连的方法,不编基干连。
1983年1月6日,对民兵组织又进一步做了调整。普通民兵编制800人,基干民兵编制400人。
到1985年民兵工作逐步走向稳定和正规。
三、军事训练
1950年6月30日,本场初步健全民兵组织,军事训练也随之开始。初期主要以队列训练为
主,其次还有工程训练、射击、投弹、战术等科目。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军训内容和时间都发生了变化。特别强调在训练中高举毛泽东
思想伟大红旗,狠抓突出政治,坚持四个第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注重培养具有“思想红、
作风硬、技术精的神枪手、神炮手和投弹手”。
训练时间安排为80——1OO小时。政治和军事的时间比例是二比三。训练方法为全场范围
内分片、分期。分批进行。军事训练内容以达到“六会”为要求。即会射击,会投弹,会利用
地形、地物,会站岗放哨,会防空,会游泳。训练形式以小型、就地、分散为主。
兵团时期,军事训练由作训股负责。4,O00多名兵团战士中,每年有近700人参加20天的
军事训练。还有180多人参加炮类及通讯等类专业军事训练。
1970年12月23曰,以十二连为试点带训全团连、排、班干部各1人,共计l88人编为一个连,
进行了以练“四会”为主要内容的野营拉练,历时7天,行程280华里。
1980年开始,武装部对全场民兵训练进行了改革。训练形式由原来分片、分期、分批训练,
改为每年由武装部办集训队进行一次性训练。每年训练人数由管局人武部统一分配。每期训
练时间为240小时,其中政治课占l0%。集训队设队部,下辖排、班。队领导一般由场领导和
武装部部长担任。选派一些技术好、作风硬,又有讲课能力的退伍军人任教员。训练中均按实
战要求进行综合演练,使每个学员学会两种以上轻武器的使用,达到战时能力。
政治教育主要以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为主,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983年7月,在九三管局第三届军事汇操中,获班用轻机枪第一名;对抗射击第二名;保
管员竞赛第二名;并获精神文明奖。
四、武器装备
随着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被更换的装备用来武装民兵。本场民
兵武器装备也从建场初的“七九”步枪、“五三”骑枪、“德普轮”机枪等老式装备,发展到
“五六半”、“五六冲”、“五六轻”为主要武器的现代装备。并且配备了话务、报务等通讯
器材。拥有贮备各种枪炮弹几十万发的弹药库一座。
五、兵役
1955至1985年,本场征兵21批,总人数l32人。有5人提为部队干部,43人加入中国产共党。
历年征兵都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由于兵源丰富,历次征兵都将优秀的子弟输送到部
队,保证了兵员的质量。
建场初,未设武装部门,征兵工作是由党总支直接负责。方法采取自愿报名,场医务部门
进行体格初检,嫩江县医院做终检。最后,党总支择优选送,交接兵手续均在嫩江县武装部进
行。
兵团时期征兵工作由四十七团作训股负责。征兵方法为自愿报名,基层党支部推荐,场医
院作初检,兵团五师医院终检,最后由接兵人员同党委定兵。征兵年龄为l8——20周岁。征兵
条件按1967年公安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征集兵员政治条件的规定执行。这个时期有51名青
年光荣入伍。
恢复农场建制后,征兵工作由大西江农场武装部办理。由党委书记、物资、学校、公安、
计财、医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征兵领导小组,并设征兵办公室,其职责是组织政审、体检和生
活服务。具体方法是自愿报名,支部把关推荐,场体检组初检,然后由征兵办公室确定参加局
体检站体检人员。局体检结束后,政审组对合格人员进行家访、校访、街道访。征兵办公室根
据政审情况对合格人员“排队”,最后由局武装部同接兵单位择优定兵。这个时期的征集对象
的年龄为l8——19周岁,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待业青年和年满17周岁,具有高中文化的待业青
年。
政治条件中有八不征:.
1、被依法判刑刑满释放者,不征集。
2、依法教养释放出来不满二年者,不征集。
3、被司法机关控制、侦察者,不征集。
4、对党的路线、政策不满的,不征集。
5、近两年内有盗窃、打架斗殴和不法行为,不征集。
6、被开除公职或学籍的,不征集。
7、父母是反革命的或判死刑的,不征集。
8、直系亲属在海外担任反动职务的,不征集。
这个时期有45名青年光荣入伍。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战备的需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从1980年12月1
日起,恢复预备兵役制度。1983年4月6日至4月18日,对全场167名退伍军人进行了登记、统计。
经场党委审定,基层党支部把关,局武装部批准,年龄在3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l32名退伍
军人依法服预备役。其中技术兵67人,普通兵65人。
在征集兵员的同时,本场每年都接收安置一批复员、转业、退伍军人。l975年以前被安置
的基本都是本地人。1976年以后,一部分外地退伍军人与本地女青年结婚,使安置数额增加。
1980年达33人。
1981年4月7日,场(1981)11号文件中,根据农总劳字(80)150号文件和管局会议精神,规
定了“凡1981年4月6日以后,外地入伍战士与本场女子结婚登记的,一律不予接收安排”。至
此,每年接收安置的退伍军人,都是本场征集入伍的青年。
建场以来,本场共接收安置了复员、转业、退伍军人332人。
历年应征入伍、安置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统计表
值班营组建情况综合统计表
1980——1985年民兵军事训练统计表(一)
(二)
1966 年 民 兵 编 制 表
1980 年 民 兵 编 制 表
1985 年 民 兵 编 制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