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研单位及科技队伍 一、科研站
1968年称为种子队,同第六队合署办公。有2名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种子试验、繁育等工
作。
1969年成立科研组,工作人员7人,技术人员2人。
1970年至l975年,归六队领导。先后成立小麦、大豆、玉米、植保、培肥及化验5个试验
组,由2名技术人员负责。试验地约5垧左右。
1976年,科研站同六队分开经营,有试验地9垧。
1977以后,利研站技术力量得到充实,有技术人员1人,助理技术员3人。成立了小麦、大
豆、玉米、植保、化验、土肥6个试验组。
1968至1976年主要任务为繁育良种,开展区域性试验。试验品种为小麦、大豆、玉米、谷
子和土豆。同时还对这5大作物进行实验和鉴评工作。在这期间繁育和推广了小麦“克红”、
克坚”、克旱”等品种。l972至1985年除繁育和鉴评优良品种以外,还搞了耕作、栽培、植保
以及大豆、小麦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为全场合理安排轮作、减少小麦重茬面积进行了试验工
作。找出了小麦重茬的减产原因,为小麦、大豆的合理种植比例、固土施肥、经济用地做了一
系列试验,明确了最佳施肥量和氮磷比例。并证明:本场十年九春旱,小麦的氮肥以种肥一次
性施用效果良好。科研站还一直担负着总局、管局的肥料试验课题。
对本场现种植的小麦“克丰2号”、“402”等品种进行了密度和施肥量的实验,总结出了
两个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在小麦不同整地方法上进行整地试验调查工作。对大豆播期已进行了多年的试验,证明“
黑河3号”最佳高产播期低温无霜期年份应该在4月25日至4月30日,高温自老衰应该在4月25日
至5月10日。
二、农机攻改组
农机攻改组于l977年成立,隶属于科研站,有工作人员3人。
针对当时生产上急需,搞了农机改装和试验工作。其主要项目是:气流式喷雾装置改装试
验;悬挂式合墒器改装试验;杂余收集器结构的研制;苗间除草机;麦场堆晒机械的研制等。
1980年在修造厂成立农机攻改组。工作人员7人,隶属于场农机科和修造厂双重领导。结
合外地的先进经验,根据生产上的需要,先后搞了小麦粉碎机;“E512”动力关节制作;自动
封闭接头的制作;割刀曲拐的制作;“E512”“东风”拾禾台的制作;“E512”拾禾器的研制;
以及大豆低割装置制作等,为生产上解决了一些难题。
三、科技队伍
1985年底,本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0人,其中大学毕业生5人;大专毕业生27人;中专
毕业生90人;没有规定学历的128人。
1985年底科技人员分布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了知识分子冤、假、错案,对在“十年动乱”、期间受批
判、受触动的各类科技人员进行了复查。党委在配备领导班子中,注意把那些懂业务、有专业
知识、年富力强、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同时积极培养和发展科
技人员入党,至1985年,已有22名科技人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8%。
为方便科技人员大搞技术推广工作,对工程师级科技人员,每年核给场内交通运输费l00
元。助理工程师级科技人员,有参加科长会议的权利,在研究和解决本场有关生产和业务性会
议时,倾听科技人员意见,使科技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年终分配奖金时,在原奖金的
基础上,给工程师级科技人员增加20%,助理工程师级增加15%。
自1983年4月份起,本场凡有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都享受到了一级浮动工资(在原工资基础
上向上浮动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