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普通教育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普通教育




  一、体制沿革及校点布局
  本场学校是由刘奎屯(现六队)学校演变而来的,该校在解放初期就存在。1954年,场部学
校正式成立,有教师l名,30多名学生。采取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制。
  1956年,学生数稍有增加,教师仍为l人。l957年,有教师2人,为一至四年级两组复式。
是年秋,四队(现十队)学校建立。
  1958年,场社合一时,临江乡并入本场,此时学校扩为一至六年级,有教师8人,l50多名
学生。
  1959年,一队(现四队)建立学校,有l名教师,30余名学生。
  1960至1964年,先后建立了五队(现八队)、四队(现九队)、猪队(现十一队)、二队(现五
队)和七队学校。
  1965年,绿野羊场并入本场,编为十三、十四生产队。学校同时收入。同年,十队学校设
有一至六年级,教师7名。
  1966年,场部学校开设初中班,生产队均设小学校。
  1968至1972年,各连开始办七年一贯制学校,团部开始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1972至1982年9月,各连(队)中学班逐渐撤销,成立了大西江农场职工子弟中学。至1985
年,全场有中学1所,小学l6所,两个小学教学点。
  二、普通教育的发展概况
  1965年以前,本场各生产队学校均有教师l至2名,因生产队大小不同,学生的数量也不等,
均为复式教学。场直学校有14名教师,300多名学生,校舍在现托儿所处。l965年后,建场
初期来场的职工子女开始入学,全场学生入学率剧增。
  1966年9月,本场开设了初中班(耕读中学)。全场有l4所生产队学校和两个教学点。场直
中心校有14名教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出现了“停课闹革命”的局面,学校工作处
于瘫痪状态。至1967年8月,学校开始复课,虽然坚持了开课,但教学秩序仍处于混乱状态。
  1968年知识青年来团后,抽调部分知识青年担任教师工作,师资队伍有所加强。此时,学
校由工宣队和军宣队管理。团直学校由贫下中农选举校领导。
  1969年3月,学校由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直至l974年,又改为秋季招生。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学校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学走上了正规。同年,
场部建成了1,7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
  1978年,学制改革,由原九年一贯制改为十年一贯制,全场中小学部分年级和部分学校使
用全国统编教材。场直新建四栋小学教室,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内设l2个教室和4个办公室,
解决了两部制上课的局面。
  1979年,本场中学有7人考入九三“一中”(省重点中学),名列全局第三名。l980年,考
入九三“一中”8人,名列全局第二名。l981年,考入九三“一中”19人,名列全局第一名。
1982年,考入九三“一中”7人,名列全局第二名。l983年,考入九三“一中”17人,名列全局
第二名。l984年,初中考入九三“一中”45人,考入中专3人,名列全局第一名。l985年,初
中考入九三“一中”38人,考入中专3人,名列全局第一名。
  1981年,本场根据上级精神,对全场学校布局和体制做了重新调整,撤销了生产队的“戴
帽”中学,全场设一所职业高中(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只留一个普通高中班。
  1982年,本场自筹资金在场部建筑了一座面积为4,449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中小学校体
制从此分设,成立了大西江农场子弟中学和中心小学校。场设教育科,主抓全场的教育工作。
  至1985年,全场已形成一个从小学到高中(职业高中)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小学l6所,92个
教学班,学生2,229人,教师l29人。有中学1所,26个教学班,学生1,380人,教师71人。
  三、师资培训
  1979至1985年,为提高本场师资水平,采取三种形式进行培训。
  1、送九三农管局教师进修学校中师班学习。1982年,局教师进修学校开设小学教师内部
招收培训班。凡在职的小学教师均可报名,经考试合格录取为新生。脱产学习两年,毕业考试
合格发给中师毕业证书。临时教师可转为正式教师,并享受中师待遇。l982年考取6名,l983
年考取9名。
  2、创造条件向省内大、中专院校送培训学员。至1985年,共送代培进修人员18人次,支
出费用三万多元。
  3、组织在职教师函授学习。中学教师参加高师函授。1978年,首届高函学员4人,已于1982
年毕业取得大专文凭。l982年,高函学员中有专科54人,本科7人。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
学习,全场参加(80)级的有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