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广播、电视
第四节 广播、电视
一、广播
(一)概况。1954年开始,九三荣军农场广播室通过电话线把广播信号直接送到作业区及生
产队用户的小喇叭。
建场后的l957至1966年,本场通讯、广播合设机构,成立了话务室兼广播室,并设专职广
播员l人。l957年,购进500瓦有线广播机。通常以转播中央及省广播电台节目为主,间播部分
自编节目。
1969年后,广播与通讯机构分开,成为独立机构,称广播站,并建立广播室,设专职广播
员兼执机员,隶属于政治处宣传股。广播内容增加了形势教育和以宣传党的中心工作为内容的
自办节目。每日早、午、晚三次广播,累计时间四个半小时左右。
1977年后,建立了广播宣传机构,对外称广播事业科,对内称广播站,设站长1人,采编l
人,播音兼执机员l人,设管理和线路维修l人,隶属于场宣传部。直至l985年。
(二)网点建设。建场前,作业区及生产队仅有不足200只数量的0.1瓦舌簧式纸盆小喇叭。
建场后,场直及生产队公共场所和住宅区,架设了广播专用线路约l5公里,接0.1瓦小喇叭约
500余只,通过全场主干电话线用l50瓦,后改换500瓦有线广播机输送信号。l958年,场部设立
由25瓦号简式高音扬声器组成的喇叭点。从此,以场部为中心的全场广播网初步形成。1966年
各生产队先后也架起了高音喇叭,增加了渲染气氛.提高了广播效果。至1976年,全场l7个连
队,先后购置了不同类型的广播设备,建起了自己的网点,自行安排广播时间和内容,定时转
接场站播放的本场自播节目。
随着形势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户的小喇叭被各种类型的收音机取代。仅剩连
队架设的高音喇叭,为各种内容的通知所用,广播网点从此间断。
(三)技术管理。场建立广播机构之前,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管理各自为政。1977年以后,
广播工作步入正规。按业务和技术要求,生产队成立了广播室,配备了兼职广播员,并加强了
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制定了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全场广播设备由广播站统一登
记造册,全面掌握技术状态及使用年限。对维修、更换或增添设备,场广播站统一规划,统一
管理,形成了以场广播站为中心的技术管理网。
(四)广播站。场广播站建于l977年来,1978年配备了业务领导。l979年,按编制配备了专
职播音员、采编和设备维修人员。增添了收讯、录音、信号发生器、电子管毫伏表等广播和维
修设备。
根据党委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编排本场的自播节目,做宣传鼓动工作,使广播站真正成为
党的喉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电视。
自九三管局建成电视转播台后,本场从1979年的l台电视接收机发展到l985年的2,O00多
台。可接收九三管局的三频道节目、嫩江县的八频道节目和德都的六频道节目。地势较高的生
产队还可以接收讷河县的十二频道和莫力达瓦旗的五频道节目。由于本场距电视台较远,信号
场较弱,必须架设室外天线,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用户在自家房前都树起了高高的天
线杆。五花八门的天线,犹如蜘蛛网一股,既不安全又影响场貌。l982年,场广播站提出计划,
申请上级业务部门批准,同意在本场建立中型电视差转台,现已开始筹备。
为培训电视、广播技术人员,1981至1985年,先后派出两人去密山、佳木斯、哈尔滨及北
京等地学习。场广播站还举办了广播、电视学习班,为发展本场的广播、电视事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