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发展规模

第三章 卫生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发展规模



  1950年,与开荒建点同时,成立了卫生室。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分配来的两名毕业生着手建
立。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在茅草屋里工作。初期外用药只有红汞、碘酒、紫药水3类药。
建室后期才购置_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
  1952年,原卫生室改为卫生站,医疗卫生力量较以前有所加强。卫生站由转业来的医师助
理王荣生任负责人,护土2人。
  1956年,原卫生站改名为大西江农场卫生所。医务人员增加到10人。其中医士4人,护士3
人,助产士1人,药剂士1人。场部卫生所设门诊、药房。住院处设有简易病床12张。此时各生
产队来设卫生机构,也没有专人负责医疗卫生工作。场部卫生所由原来的20余平方米的两个房
间增加到270平方米的l栋“干打垒”拉啥辫草房。
  1958年,由于“场社合一”卫生机构也随之合并,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制度。
  1960年3月,增设了简易手术室、化验室、中医科。病床增加到15张,并备有患者食堂和
供水房一处。医务人员增加到15人。此时常见病患者可以不出场,就能得到确诊治疗,患重病
的职工家属可以住院接受治疗。
  为了加强医疗护理力量,将l0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思想要求进步,热爱卫生工作的青年
职工调到场卫生所,进行短期培训后,分配到各队卫生站任防疫员。同时,又将部队转业的卫
生员补充到生产队卫生站工作,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1965年,绿野羊场并入本场,并将其所属生产队的3个卫生站同时归场卫生所领导。这时,
场卫生所下属14个卫生站,医务卫生人员增加到45人。同年秋,卫生所搬入新建370平方米
砖瓦结构的房舍。内设儿科、外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中医科、妇产科、手术室和住
院部。有病床20张。医疗力量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也有提高,较难的病也可在场内得到医治。
当时本场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在九三农垦局农场中均名列前茅。
  1966至1969年,新增建1栋300平方米的住院部,床位增加到30张。
  1969年,四十七团成立,卫生所随之改为卫生队,基层卫生站改为卫生所。同年,卫生队
成立党支部。此时,医院队伍中充实了大批知识青年,使全场医疗卫生人员增加到165人,其
中知识青年占49%。
  1976年,兵团撤销,恢复农场建制。卫生队改名为大西江农场职工医院,同时成立卫生科。
由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全扬医务人员变动较大,职工医院及所属卫生所的知识青年相继返
城72人,占医院知识青年总数的89%。这时,各生产队及皮革厂、砖厂、木材厂、修造厂、工
程队、农建队都建立了卫生所,全场共有卫生所24处,形成了较完善的医疗网点。
  1977年,实行卫生科和职工医院合一的领导体制,统一负责全场的医政管理、医疗防治、
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全场卫生所减少到21个,皮革厂、木材厂、
工程队的卫生所先后撤销。
  1981年,职工医院被评为场先进集体,防疫站被评为黑龙江省卫生防疫先进单位。1982年,
职工医院被九三农管局授予先进医院称号。
  此后,领导健全,责任明确,队伍稳定,使基础理论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l985年,全场
共有卫生所18处,各类医疗卫生人员102人,其中基层卫生人员36人,占全场卫生系统人员的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