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及地方病防治
第三节 卫生防疫及地方病防治
建场初期,由于对防与治、医疗与保健的关系缺乏认识,卫生防疫工作因此常被忽视。当
时,只由卫生行政领导兼管卫生防疫工作,未设专职卫生防疫机构及专职卫生防疫人员。
1972年,兵团第五师成立卫生防疫队,本团随之成立卫生防疫组。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
1980年,改建为卫生防疫站,隶属场卫生科领导。防疫站由专职人员负责。1981年,配备站
长和工作人员3人,负责全场的卫生防疫工作。
由于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基本扭转了建场初期每年春季麻疹、传染性肝炎流行,
夏季痢疾、伤寒病发生,冬季流行性出血热屡屡多发的情形。
一、传染病的预防
1972年以后,由于加强了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实行计划免疫,并对各种传染病不断采取
有效措施,使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甲类传染病已被控制,在本场已绝迹。麻疹、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伤寒等,l981年以后基本被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猩红热仅有小量
发生。
从l979年开始,为婴幼儿童建立计划免疫登记卡。在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同时,每年都按
计划免疫程序,分别按不同年龄接种各类疫苗。其中有口服小儿麻痹糖丸、麻疹活疫苗接种,
白喉、百日核、破伤风疫苗接种和卡介苗接种。l980年,全场l5岁以下儿童全部进行一次卡介
苗接种。1982年以后,开展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工作。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工作近几年有了一定的进展。l979年以“敌鼠钠盐”为诱饵进行
秋季灭鼠,大大降低了鼠的密度,减少了传播源。在治疗上贯彻了“三早一就”(早发现、早
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的原则,并以平衡增液为主要治疗方法,结合临床病期情况采取不
同措施,增加了此病的治愈率。
二、地方病的防治
本场是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种病(大粗脖)、大骨节病、高氟等病的重病区。l963年、
1965年、l971和l981年对地方病进行了普查,调查表明本场患病人数多、分布广、病势重。
特别是建场初期,急性克山病流行猖獗。每到冬季,一些青壮年纷纷离场回乡去躲“吐黄
水病”。由于此病发病急又无特殊治疗,因而,病死率高,人们的恐惧心理是可想而知的。本
场现在的七队、八队、九队、十队和十一队,均为当时克山病的重病区,每年发病平均在25例
左右。由于病因不明,当时采取的预防措施是防寒、防烟、增强营养。做到炕热、屋子暖,好
烧不冒烟,“混合食营养高,多吃蔬菜防克最重要”。防烟要消灭头顶锅,要求每家搭弓”字
形炕,修防寒厕所、灭鼠等。
在治疗克山病的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且要求做到三旱(早发现病人、早报
告、早治疗)、三专(专人、专马、专爬犁),还采取了见病(克山病)打一针的措施,在药物治
疗上先是以大量樟脑静脉推注治疗为主。1963年以后,要求以大量维生素C、葡萄糖和樟脑静
注,亦强调其它综合治疗。后来由于羊患白肌病服用亚硒酸钠的启示,也开始少量服用此药,
以预防克山病。
由于多年的预防治疗经验,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和劳动条件的改善等诸因素,
使本场克山病从1963年开始逐步减少。1963年有此患者108人,l979年下降到37人。l983年,
只有慢性克山病患者4人。这个曾经威胁人们生命,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克山病,在本场内基
本被控制。
大骨节病是本场区内另一种及其严重地影响职工、家属身心健康的疾病。它不仅分布面广,
而且病程长。全场20多个居民点有程度不同的发生。此病多发于7至15岁上下的儿童,给患
者家属和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本场从1960年开始,先后试用草木灰过滤饮用水;食用山西省产的“郭巴盐”;长年服用
防治大骨节病的硫酸镁片;山西产的石羔片;打200米以下深度的机井等。还有的生产队从非
病区换口粮。九队、十队还配备专车到九三农管局或场部拉饮用水来防治大骨节病。
自1983年开始,按不同年龄组采取定期口服微量亚硒酸钠片等一系列措施预防大骨节病。
这些办法的实施,对这个病因尚未完全弄清的大骨节病的预防,起到了程度不同的效果,延缓
并减少了发病率。1963年,全场有大骨节病患者214人,随着人口的增加,患病人数剧增,l982
年出现患者865人。现在重病区的九队、十队、十一队,患病人数在下降,病势在减弱,体征
亦较以前减轻。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也叫粗脖根病,在本场患病人数也较多。得此病原因是本场
内饮用水中含碘量低,不符合饮用水含碘量的要求。所以,本场学龄儿童、妇女,尤其是妇女
孕期碘的摄取量不足,给第二代的健康带来不良后果。这就形成了“一代粗、二代傻、三代无
根芽”的现象。
1981年,本场患地甲病人1,354人(其中Ι度168人,Ⅱ度15人,Ⅲ度10人)。
通过地甲病普查,于1976年对现患病人进行碘油肌肉注射治疗和高发者口服“碘油”,还
采取妇女孕期打一针的方法,以预防此病的发生。并且坚持常年食用加碘食用盐来预防甲状腺
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治愈了现患1,051人,基本控制了新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