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岁时祝祭

第七篇 社会

第一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岁时祝祭




  一、公历节日
  新年,即1月1日,俗称阳历年。一般干部、职工放假5—7天,国家供应一定的副食、烟酒
和当地比较奇缺的节日食用品。此时虽是农闲季节,但因是两年相交,上一年总结、决算要搞,
下一年的主要工作和生产任务要贯彻落实,故场、队主要干部很少消闲。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3月8日,全场女职工放假半天或一天,并举行相应的纪念活
动,如报告会、座谈会等。
  “五四”青年节,即5月4日,不放假,只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6月1日,它不仅是儿童的喜庆节日,也是农场职工、家属的重要
节日。这时农场春播已经结束,夏锄尚未开始,常放假2—3天。一年一次全场性的体育运动会
大都在此间举行。不仅职工中的运动员踊跃参加,家属亦多受子女表演、比赛所影响而云集到
场,人员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全场之盛会。
  “七一”党的生日纪念日(7月1日),“八一”建军节(8月1日),都不放假,只举行相应的
纪念活动。
  “十一”国庆节,即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纪念日。法定假日两天。根据国家一
年一小庆,五年一中庆,十年一大庆的规定,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如小型报告会,大型集会
游行等。
  二、传统节日
  春节,即农历正(一)月初一。传统习惯将农历腊(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到翌年正年初五叫“
过年”。腊月29天为“小进”,30天为“大进”。这个节日从其实际意义来看,有家族团聚、
喜庆丰收、休养生息、辞旧岁迎新春的意思。节日延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放假7—10天。准备
比较充分,食品比较丰盛。由于农场人员来自祖国天南海北,故带有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有
些老年人在家庭还保留部分迷信色彩。如烧纸,供“天地”、“灶王”,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等。一进入腊月,便有百分之七十的职工家庭杀过年猪,家家到场部商
店或外地置办年货。年三十(或二十九),进行大扫除,张贴对联或年画。除夕夜,大都不睡觉,
半夜吃饺子、放鞭炮,喜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户户张灯结彩,人人衣装整洁,
个个笑逐颜开,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畅饮丰年酒。辞旧岁迎新春,欢乐气氛极浓。正月初六以
前尤以初一至初三为盛,邻居、亲朋,相互拜年,街头巷尾,见面互祝“过年好”!
  元霄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又名灯花节,俗称:过“十五”。这日大都吃元霄。元霄是
用白糖、干果仁等混制成馅,外团以糯米粉而制成。或蒸或煎或白水煮食,柔软香甜,别具风
味。夜晚各家竖杆挂灯,以示向往光明。青少年尤为活跃,鞭炮齐鸣,焰火腾空,此起彼伏,
热闹非常。早期素有扭秧歌、耍狮子活动,近年因电视机的普及,此项活动渐少。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即经过严冬之后,万物开始苏生之意。一般人家
在这一天里要吃猪头肉、猪蹄。男人多在此日理发,叫作“剃龙头”。
  清明节,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业中的重要节令。此日人们都要到先人坟墓上添土祭
扫、烧纸、献鞭花,以寄哀思。近几年因烧纸屡引起火灾,农场遂严令禁止。
  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午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遗留
下来的,但传统活动比建国前大减,如插柳条、戴荷包、采艾蒿者渐少,唯吃煮鸡蛋尚极普遍,
有条件的少数人家能吃上粽子。
  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叫中秋节、丰收节。这天正值秋分前后,日夜均等,冷热适
中,,天空各外净,月亮分外明,加有“嫦娥奔月”等神奇故事的传说,多富有浪漫色彩,如
敬天赏月,作诗唱歌,饮美酒,吃月饼。此节还有家人团聚,孝敬老人,喜庆丰收等活动内容。
此时,虽是农场大忙季节,但常按习惯放假一至两天。节目晚餐,家家将瓜果月饼,美酒佳
肴,尽量摆放,男女老少欢乐非常。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此时气温最低,俗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说。这一天大都要吃
“腊八粥”。本场的“腊八粥”多是用黄米、饭豆、黄豆、花生仁、红枣等煮成,味香而不腻,
食后增温抗寒。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有二十四日),又叫过“小年”,早饭大都吃饺子,晚上烧纸,
烧“灶王爷”(纸画),表示“灶王爷”升天。这一天的节令食品是:柿饼、灶糖(多大麦黄米
制成),饮食较平时略有改善。
  三、祭祀
  祭祀,虽是迷信习惯,却有寄托哀思之意。其亲属在人故后逢三七(二十一天)、五七(三
十五天)、七七(四十九天)、百日、周年等日都要到墓地添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