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衣食住

第三节 衣食住




  一、衣着
  建场初期以棉布为主,花色品种较少,多系士林、花旗、咔叽等蓝色为最,青、灰次之,
人们均穿制服或中山装。来自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老年人,多按其地方特点,穿中国便服,
上衣钉布袢,裤子带深腰围,不分前后。由于布票不足和生活水平不高,一般都穿带补钉的
衣裳。
  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轻纺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知识青年来场,人们的服装起
了变化。化纤服装逐步增加。但颜色单调,多穿绿色,仿军装式样。l979年以后,男女服装的
质地有了很大提高,以涤咔、涤纶、呢子代替了花旗、士林布,服装色彩鲜艳,款式繁多,上
衣有西服大翻领、小翻领、圆领、尖领、立领、高领,毛衣、毛外套、青年式,夹克武等不一
而足。青年男下衣由筒裤发展到喇叭裤、牛仔裤,女青年穿筒裙、连衣裙、各式套服、短呢大
衣、高跟皮鞋等,奇装异服迅猛发展。
  二、饮食
  粮食以白面为主,大米次之,小米、玉米又次之。大米、小米、玉米均系以小麦、大豆或
白面与外地兑换而来。干部、职工、家属、学生的粮油供应标准,均按国家统一规定,按工种
定量。如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定量36斤,农工45斤,家属30斤,中学生36斤等。豆油每人每月半
斤。近些年,根据农场生产、豆油加工等有利,条件,在夏锄、麦收、国庆节、元旦等季节每
人每次补助豆油1斤。副食自选自购,肉类除在重要节日统一供应外,其余自购。蔬菜以土豆、
小根菜为主,葱、蒜、菠菜、韭菜、芹菜、黄瓜等次之。
  主食以馒头、大米饭为主,间而吃些面条、饺子、花卷、油饼等。饺子且是逢年过节家家
必吃的好饭食。
  秋菜贮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本地结冻期5个月以上,为使在漫长的冬季里不缺青菜,
人们将土豆、白菜用地窖贮起来,随时取而用之。地窖3米多深,超过冻层,能保持恒温8℃左
右,精心管理,可使青菜鲜而不腐。过去普用土菜窖,1985年全场已有30%的家庭用砖砌的保
温窖。渍酸菜:冬季家家腌白菜,方法简便,保存时间长,鲜美可口,别具风味。
  三、居住
  建场初期,全场除场部建有1,390平方米砖瓦结构住房外,其余按墙壁的材料构造划分类
型,有拉哈辫,土坯、草垡等房屋。这些房屋为草屋顶,又通称草房。拉哈辫是用草把沾泥挂
在事先钉好的木框架上,待草把干燥后两面再抹泥。草垡墙,是用垡锨挖切草甸上层草皮,状
如大坯,松软有弹性,略干即砌筑墙壁,保温性强。
  这期间住房异常紧张,一般一室住两户,多者住四户,人均占住宅面积21.2平方米。施工
技术不高,取暖条件差,室内多是冬结冰夏漏雨。
  1958到1962年,实行自建公助办法,即农场发给职工门窗,付给运费,其它材料自备,建
成后归己。这时期房屋也全是草房。1963年后实行公建,逐步砖瓦化。兵团期间,实行住宅标
准化,除现役干部每户50平方米砖瓦结构住房外,其余每户30平方米以上,开始规格化。到
1985年人均住宅面积7.47平方米,个别户面积达60余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住宅面积占总住宅面积
的98%,草房在迅速被取代。住宅质量越来越好,两壁以上红砖墙住房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