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的好团员
第四章 新风尚
助人为乐的好团员
巴桂玲,本场十队的普通工人,l982年刚满20岁。平时不善言谈,默默无闻。但在艰难的
时刻,却搭救了一位生命垂危的过路老人,表现了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是年9月15日,住嫩江县第一建筑工程队、82岁的赵万富,因想念在外当兵的小儿子,走
出嫩江镇后迷了路,经过几天的风雨周折,误入了本场第十生产队境内。9月20日下午,他已
无力走动了,但还想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寻找活下去的希望。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哪里,更
不知道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这天小巴在七号地割黄豆。下午五点多钟,割豆的人们陆续收工回家了,唯独小巴挥舞镰
刀继续坚持割到地头。太阳已经落山,她才带着一天的劳累踏上归途。行不多远,见前面有个
人影在晃动。是谁在割草?动作不象。是过路的?这里又没有大道。正在她疑惑不解的时候,这
个人影晃动了几下又没有了。这时小巴有点紧张了。她环顾一下四周,地里除了她和那个时隐
时现的人影外,再无他人。是否过去探明虚实,这对一个年轻姑娘来说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小巴走到这个人影前,发现这个陌生人躺在水沟边,浑身沾满了泥浆,象是在喝水,又象
要坐起来,身边横着两根木棍,年龄足有八十开外。见此情景,她忘记了胆怯,脑海里只有一
个念头:“快把老人扶起来,弄清事情的原委,”她俯下身去,用力搀扶,可他已经无力自行
站立,只能扶坐起来。小巴从自己兜里掏出手帕,一边轻轻给他擦去脸上的泥浆,一边询问他
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老人被感动得半天才说出:
“我是嫩江(镇)人,这里离嫩江多远啊?”
“这里离嫩江还很远,先到我们队吧!等你明天身体好些,我们送你回去。”
夜幕降临了,小巴急切地想把他搀扶到生产队,可是这老年
人经过几天的折腾已没有力气再迈步了。她看着他被泥水湿透了的鞋、不停地战抖的手臂,
听着那十分艰难的呼吸声,解人危难的强烈责任感使她下定决心:尽快把这位老人送到队里。
她说:
“老大爷,你走不动了,我背着你走吧!”
赵万富热泪盈哐。
在泥泞的沟塘里,小巴背着他一步一步往前挪。没走多远,她已汗流夹背,步子再也迈不
开了。只好放下,休息一会再背。就这样背起来放下,放下又背起来,拼尽了全身的力气,也
只挪动了五十多米远。
照这般速度什么时候才能背到队里?况且老人的身体和精神越来越不好。要马上想别的办
法才行。于是,小巴放下老下,说了声“您在这里等我,我回队里找车去”,就一口气跑到了
队里。几经周折,找来了一辆轮式拖拉机。当他们来到赵万富身边时,老人已经不能说话了。
在极其紧张的气氛中,小巴和驾驶员小心地将这位老人抬进了车里。
在生产队里,赵万富的精神状况有所好转。小巴把他扶到宿舍,给他打来热水,洗去脸上
的泥土,到食堂买来了饭菜,老人感慨万分!
巴桂玲这一助人为乐,救人危难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1982年10月28日,
共青团大西江农场委员会做出了“关于授予巴桂玲同志‘优秀团员’称号的决定”,号召全场
共青团员、青少年向巴桂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