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回忆录

第二章 回忆录




   难忘的一九五一年
   马志远
  现在的大西江农场,是1950年由鹤山机械农场开荒建点的。1951年春,鹤山机械农场与国
营八一五农场合并,此地被划为鹤山八一五农场第一作业区。区主任是任殿洪和孙鲁石同志,
农业技术员是赵建强和张志连同志,我和梁敬颐任机务技术员。区部的工作人员还有王玉田、
马立峰、战庆岚等同志。
  1951年,共有春南、春北、西南、西北4个生产队,每队约耕种600——800垧地,队员50
——60人,链轨式拖拉机3台、苏制52马力(HATN)轮式拖拉机l台,自动康拜因1台(C——4),
牵引康拜因2台(C——6)。全作业区12台康拜因整整齐齐地排在区部前,集中保管和检修,只
在作业季节分散到各队去。
  作业区从领导到学员都是青年人,除了少数农工之外,年龄都在20——30岁的界限内,真
是朝气蓬勃,生龙活虎。记得当时无论是开会、学习,还是上早操,只要一集合,就是歌声朗
朗。唱得最多的歌曲要算是:《东方红》、《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啦啦
啦》、《志愿军战歌》、《拖拉机手歌》、《年轻的拓荒者之歌》等等。
  区部仅有两栋土房,西头一栋是区部办公室和食堂,东头一栋是集体宿舍。没有一户家属,
也见不到一个孩子。秋天,西头那一栋房子倒了一半,办公室只好搬进食堂。干部们住进帐
蓬。有一天,狂风暴雨,帐篷倒了一个角,摇晃得很厉害,我们只好一人抱着一个柱子,中间
的大柱子两个人抱着,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才得以修复。
  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吃的基本上都是粗粮。记得过“五一”的时候,为庆祝麦播完了,吃
了一顿馒头,又从江边买一点鱼,那就是我们的待遇了。看电影,更是三、五个月难得一次。
  生活艰苦,工作劳累,但大家的情绪都很饱满。我是从武汉来的,梁技术员是从重庆来的,
多数同志是从沈阳来的,当时没有人想到过返城这个问题。记得l952年调我到哈尔滨教书时,
我很不愿意去,认为离开生产第一线太不光彩。
  那时党的威信高,党团活动多,每周一次生活会。谁的头脑中刚有点毛病,就会得到同志
们的热情帮助。虽然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带着旧的习惯和观念,但很少有人犯错误。大家
每天想的就是开荒、种地、多打粮食、支援前线抗美援朝。当时提出的办场方针是“发展生产,
积累经验,培养干部,示范农民”,这四句口号几十年来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
想起当年的学员于国镇、龙恩泽、郭松秀、张玉昆等许多同志,现都成为书记、场长、副场长
一级干部时,深感那时办场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农场的发展变化,使我后来回到大西江农
场时,如无周围地理环境的陪衬,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51年春,作业区第一次播种。黑黝黝的新垦处女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地边上开满了各
种野花。春尽夏初,风调雨顺,地里田间,苗全苗壮,展现着一个丰收的好年头。
  但是,令人难忘的是这年的麦收情景。这年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康拜因经过检修后
隆隆开进麦海。可是,当时的管理工作还没有经验,没摸透北大荒的“脾气”。开始时东北公
营农场管理局、总场部和作业区组织了三级质量检查组,带上红袖标,拿着尺,谁的车割茬超
过15厘米时,就要停车、检讨、调整。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麦收进度不到百分之十。大
概在第六天,连阴雨开始了,一场接一场,一阵又一阵下个不停,不要说机车下不了地,就是
人一进地一脚可踩进一尺多深。
  小麦开始倒伏、掉粒。麦粒掉在地上又重新发芽,密密麻麻好象地毯。
  后来,从安达、泰来县调来一千多民工。本来这些人是以抗美援朝的名义动员的。现在到
这里割麦子,都有些情绪。二百多人的作业区突然增加一千多人,吃的、住的就更困难了,虽
然我们有自己收回来的麦子,但自己不能加工,没法吃。只好吃国家调拨粮。
  机器都不能动了,我这个机务技术员就成了运输队长,派几台拖拉机去伊拉哈拉高粱米,
由于机车“打误”,可怜,一台链轨车只能拉七袋高粱米。运粮的人还经常在半道上看车过夜。
当时的HATN拖拉机还不是封闭的驾驶室。9月的北大荒雨夜,冷得厉害。除了用几块麻袋挡
一挡风雨之外,还得预备好铁器,一是防狼,二是防止坏人破坏。野狼不敢轻易靠近庞大的“
铁牛”,只是绕着“铁牛”哀嚎不止,真是饥寒交迫,毛骨悚然。
  这一年的秋收简直是狼狈极了,脱谷工作一直弄到第二年春节前。干部们经常开会,谁也
没有好办法,场长说:“这真是面面相觑!”此后,同志们见面都是感叹:“难忘的l951年!"
  现在大西江农场还有十几位建场的老同志,我们共同回忆1951年时,既感到当年创业的艰
苦,又感到当年战斗集体中同志间的温暖。
  我们是在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土地上进行和平建设的。这块土地也染上了建场烈士们的鲜
血。我们不会因为几十年前在这块土地上洒过许多汗水而骄傲,但我们希望青年一代能够把建
设北大荒的光荣史命担负得更好;把极“左”路线干扰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更快地把大西江农
场建设成为全面发展的高度经济效益和文明的现代化农场。
  (马志远:黑龙江省农机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