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征录 一、国家级报刊所载文章详录
降低国营农场生产成本
《人民日报》社论
今天本报第三版发表关于黑龙江省的三个国营农场的通讯,它告诉我们,在目前的国营农
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况:一部分国营农场办的很好。以大西江农场为例,它的机器装备
在黑龙江省全省的国营农场中是最破旧的,其它方面的条件也不比别的农场好;但是,去年这
个农场却向国家交了十一万元的利润。这是一种情况。也有一部分农场,象曙光、克山那样的
农场,它们的各方面条件并不坏,各种作物的产量也不算低,但是经营一年,到年底结算却赔
了本。它们不仅不能帮助国家积累建设资金,还给国家造成一些亏累。这又是一种情况。
同是国家经营的农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前一种农场是从各方面精打细算,想
尽办法节省开支,减少损耗,充分发挥场内人员的劳动潜力和设备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后一
种农场却只管生产,不问成本,大量花线,大量损耗和丢失粮食及其他物资,不注意发挥设备
利用率和劳动潜力。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这个对比给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提出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一就是勤俭办场的问题。我国
现在有几百个国营的机械农场和牧场,几年来它们给国家开垦了一千三百多万亩耕地,给国家
提供了农业技术、科学知识支援.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成绩都应该肯定。但是也得承认,
有相当数量的农场一直是亏本经营的。据农垦部最近所作的二百二十个国营农场统计,去年有
七十一个农场亏本,几乎占总数二分之一。在某些省份,盈利的农场只是少数,亏损的农场却
占多数。黑龙江省就是这样。国家希望国营农场运用现代化的机器装备去尽量垦荒,增产粮食、
工业原料和其它产品,为国家积累资金;同时对广大农民和农业合作社起示范作用。但是如
果农场长期赔本,它就不能为国家积累资金,也不能以生产经营的优越性对农业社起示范作用。
为了改变这种赔本的状况,所有的国营农场都应该实行勤俭办场的原则,必须增产节约和积
累资金。
勤俭办场的原则,应该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行政管理机构必须精干,不能臃肿。如果
象曙光、克山两农场那样,管理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22——24%,就一定会赔本,因为非生产
性的开支太大了。现在全国各地国营农场的管理人员,一般都占职工总数10%以上,这个比例
也还是偏高的。大西江农场管理人员虽然占职工总数11.90%,但是农忙的时候大部分管理人员
都下地参加生产劳动,这一方面说明大西江农场的同志们的觉悟高、作风好,另一方面也说明
管理机构还可以进一步缩小。第二,要尽力节省各方面的开支。比如大西江农场在农忙的时候
组织本场管理人员和职工家属参加生产劳动,就大大节省了雇临时工的开支;而管理人员占很
大比例的克山农场,却没有这样做,反而花了六十万元的临时工资。第三,要尽力减少和避免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物品的损坏、丢失和浪费。大西江农场实行群众性的管理,任何物
品都有专人负责保管,各项原材料的使用都有合理的定额和制度,因而避免了象克山、曙光农
场那样非正常的大量损耗。这个办法也值得各地国营农场学习。第四,因陋就简,有什么用什
么,尽量发掘潜力和发挥设备利用率。大西江农场在运输方面尽量利用了现有的汽车以及马车
和铁轮小车,避免了象克山农场那样轻易向外要求援助,结果运输成本就比克山农场低得多。
要做到这些,农场领导人员和职工群众对国家财产和农场事业必须抱着主人翁的态度,象
大西江农场的同志们那样凡事“先算一算是不是合适”,贯彻实现勤俭办场的原则,克服赔累
现象。为了这个目的,首先应当在国营农场的全体人员中很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树立热爱农场
和为国家积累资金的思想。目前许多国营农场在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薄弱,必须大力加强。
用一切办法扫除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现象,也是贯彻勤俭办场的一个重要措施。
曙光农场行政管理人员那么多(有些农场比这还要多),花费四万六千多元的巨款去置备除虫药
械,却没有调查研究虫子究竟有多少,只是从上到下大喊捉虫。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巨大的浪费。
象这样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如果不加以克服,勤俭办场的口号就只能变成空喊。
充分利用场内的人力和各种资源,发展多部门的经济,是国营农场增加收入、避免亏本的
好办法。现在多数农场养畜很少,使许多可以作牲畜料用的副产物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农
场缺少肥料的困难无法克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各地国营农场应该把农业同畜牧业密切配合
起来,使两个部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增产更多的农产品,还能增产更多的畜产
品。为了发挥劳动潜力和充分利用副产物,国营农场还可以有计划地经营一部分农产品的小型
加工业和其它同农业有关的副业。各地经验证明,实行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对于克服农场的
亏本现象有很大的作用。湖北省的国营农场(包括地方国营农场)在1955年亏损二十二万元;
1956年改变方针,一面搞农业,调整作物种类,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面积极开展了养猪、
养蜂、农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结果所有的农场都有了盈余。
因为耕地面积不足,国家要求各地国营农场在今年比去年开垦更多的荒地,各农场也正在
制订完成这项任务的计划。在这方面,同样要求尽力降低开荒的成本,有些农场没有积极地想
办法降低开荒成本,而打算用少开荒的办法来避免赔累,这是不对的。
1957年的春耕季节来到了。各个国营农场只要紧紧地掌握住勤俭办场这个原则,发动全体
职工,积极想办法增产节约,一定能够争取更大的丰收,开垦更多的荒地,使自己的农场既能
交给国家更多的产品,又能交给国家更多的利润。
(原载195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从三个国营农场的经营情况看
勤俭办场的必要
丁履枢
在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中,有三个农场采取了两种根本不同
的经营方法,得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经营成果。曙光和克山两农
场,只管生产,不问成本,认为种地打粮食就行;不管花钱多少,结果成本很高,亏损很
大,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大西江农场广泛深入地发动全体职工贯彻执行勤俭办场的方针,
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结果成本很低,给国家增加了大量财富。
让我们看看这两个不同的经营方法是怎样的吧。
先从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上来看:曙光和克山两场在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上,不问开支多
少,只知道层层摆摊子,过多地设置间接生产人员,管理机构庞大,仅行政管理人员就占职工
总数
的22—24%。曙光农场超过编制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8.4%,其中间接生产人员超过72.9%,
仅此一项就增加工资支出四万多元。大西江农场的情况怎样呢?他们在确定人员编制的时候,反
复地算细帐,把行政管理人员压缩到占职工人数的ll.9%,比曙光和克山两农场少一半。
再看看劳动力运用情况吧:克山农场l——lO月间的全部劳动力中,从事非生产性工作和
辅助性工作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4%。曙光农场在一个生产队里4——lO月间的农忙季节,
非生产用工就达三千多个,由于劳动力没有很好地组织运用,农忙时就不惜高价大量地雇用临
时工。克山农场临时工工资支出共达六十多万元。曙光农场临时工资支出共达三十多万元。大
西江农场和这个情况恰恰相反,他们不仅在平日对劳动力很好地调配运用,而且,在农忙季节
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潜力,基本上不雇临时工。夏锄是需要手工劳动最多的农忙季节,他们
把全部人力都动员起来,生产队里除炊事员、饲养员外,全部下地,场部的管理人员中除留下
几人解决当前工作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余全部下地,同时把有活动能力的职工家属全部
组织起来,参加夏锄,并且加强了组织领导,提高了劳动效率,所以只在最忙的时候才雇用了
四十八个临时工,夏锄作业共降低成本两万多元。在对于设备利用率,特别是运输设备的利用
率,在曙光和克山两场一向是没人注意的,他们认为,反正力量不足就可以请求上级调拨,至
于花钱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曙光农场,1——10月份汽车出车率仅为71.5%,行走里程只
达到应走里程的43.7%,载重量只占59.5%,由此可见汽车的利用率之低。克山农场汽车运输
仅完成计划的59.3%;自场的车辆完不成运输任务,只好请调“援兵”,于是大量地支出了调
车费用及其它费用,结果使运输成本提高了64.2%。大西江农场的情况怎样呢?他们只有七辆
汽车,主要的运输力量是马车。他们对于运输力量不仅加强了调配,提高了利用率,基本上消
灭了闲工停工,而且在使用运输力时,总是先算一算是不是合适?去年春初向田里送粪一千六
百吨,计划周六百个车工,他们算了一下要花四万八千元,人们都说,这还得了,成本太高!
于是把繁殖母马分散到生产队去,使用当地的铁轮小车送粪,结果节省了三千多元,把马车抽
出去运送基建材料,发挥了效率,完成了基建备料任务。
再看看生产技术上的情况吧:曙光农场在秋收中,由于无人检查,损失浪费的情况,令人
难以容忍。该场第五生产队有一块地预计能收获一百多吨大豆,收完后只有六十来吨,这时生
产队长才发现收割问题,下地一看,啊呀!40%的大豆扔在地里,这才组织大批人力下地“拣
庄稼”。全场平均每公顷小麦损失二百多公斤,大豆每公顷损失达一百多公斤,扣除一般的自
然耗损后,两项共亏损六百六十九吨粮食,价值十万八千九百多元,这是多么严重的浪费!大
西江农场就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在秋收中,场长、生产队长和技术人员等天天亲自下地检查,
发动职工互相检查,把收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还发动职工们把晒场边上脱不净打不掉的半
截麦穗、麦头子收集起来,研究出脱粒的办法,把晒场边上沾满泥土的大豆粒收起来,用水洗
净晒干。让我再介绍一个生产技术上严重的损失浪费情况吧。说起来这好象是个笑话:曙光农
场夏季防虫时,虫子本来廖廖无几,可是他们却惊慌失措,从上到下喊着:“抓虫子!抓虫子!”
虫子究竟有多少?谁也没有调查研究,于是盲目地设置了八十万个草把,用一万多公斤糖,
六千多公斤酒,七千多公斤醋,还有大批药品,共计花了四万六千多元,最后抓到的虫子,每
个合五分钱,好贵的虫子啊!
由于经营方法不同,在财产管理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尤其明显。克山和曙光两场对财务管理
领导不过问,制度不健全,从上
到下无人负责。克山农场三万八千多公斤油料和价值一万多元的机械零件,有帐无物,不
翼而飞;汽车运送六捆铁板,半路上丢掉一捆也不知道,到仓库里保管员根本不看实物,就按
六捆“照收”,后来有人拣着丢掉的一捆送回来,才知道原来只收了五捆。麦收时大批麻袋无
人管理,大量丢失,到现在也查找不清,最近还有人在地里发现埋在雪堆里的麻袋一堆就有四
十多条。曙光农场原材料消耗项目超过计划,仅五项原材料消耗费用就超过十一万多元。仓库
丢失短缺的原材料,经一次清查就发现有价值六千七百多元。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和管理更无人
负责,丢失损坏严重,因此每公顷的费用竟达十一元九角。大西江农场在财产管理上却完全不
是这样。他们采取的是群众性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队制定的每个农作时期的作业计划,从生
产队到各个作业小组都层层定出消耗各种主要原材料的控制限额,交由职工自行掌握,超过限
额不准发给,把使用的低值易耗品,都固定配备在生产队的各个小组里,对每件物品都指定专
人负责管理。这样职工们都尽一切力量爱护国家财产,节约使用材料,因此原材料的损
失浪费现象基本上消灭了,成本降低了,低值易耗品耗损费用每公顷只有三元六角,比曙
光农场低的多。
最后的结果是:克山农场虽因自然条件好,在一万一千四百公顷的大面积上获得了全面丰
收,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一千六百二十多公斤,大豆每公顷平均产量一千二百四十三公斤,但
他们的成本过高,所以经营无利。(该场预计获利十八万三千多元,但他们去年开垦的四千九
百多公顷荒地的开荒费用,全部由国家报销,未计入成本;如果每公顷加三十元的耕耙费用,
则不仅经营无利,反而将亏损十一万四千多元。)曙光农场,小麦平均每公顷九百五十八公斤,
大豆每公顷一千零八十九公斤,因为成本太高,亏损了七十多万元,平均每播种一公顷净赔
一百一十二元。大西江农场,小麦平均每公顷一千五百一十六公斤,大豆每公顷平均八百六十
五公斤(这是不够高的),他们使用的全部是1950年以前购入的破旧不堪的火油拖拉机,每公顷
耕作费用比曙光、克山两场的柴油拖拉机高二十六元多,但他们却向国家上缴了十一万元的纯
利润。
事实清楚地表明,作为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国营农场,必须突出地加强经营管理,深入地
贯彻勤俭办场的方针,严格厉行节约,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果。否则,即使生产搞的好,也决不
会得到好的结果。
(丁履枢:原任黑龙江省农垦厅计财处科长,后任《中国农垦》总编辑,现退休)
(原载195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
着眼于经济效果 搞好调整改革
赵庆才
大西江农场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实际情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对
经济结构、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既慎重稳妥,又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使农场面貌发生了深
刻变化,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一、按自然规律办事,调整作物比例
大西江农场地处黑龙江省北部的高寒地区,无霜期只有一百一十天。在这里种植春小麦,
可以得到稳定而较高的产量。可是前些年有些领导同志认为玉米是高产作物,减少了小麦种植
面积,增.种了玉米,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占粮豆总面积的百分之十到十五,最多时达到
百分之二十。由于当地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低,玉米的生育受到了很大限制,产量一直很低,
一九七六年有六个生产队的四千九百五十亩玉米颗粒无收。一九七八年这个场种植的十万零七
千亩小麦,亩产三百九十四斤,每亩盈利十一元;而种植的一万四千八百亩玉米,亩产仅一百
五十九斤,每亩亏损十五元七角,共亏损二十三万三千元。今年他们总结历史经验,分析自然
规律,针对当J也自然条件不利于玉米生育的特点,把玉米种植面积由去年占总面积的百分之
六点八,减为占百分之三,增种了小麦和大豆。今年由于减少玉米面积而增加的小麦播种面积
二万零八百亩,按今年小麦平均亩产三百三十斤计
算,仅此一项即增加收入二十三万元。
二、改革经济结构,改造小而全,力求专业化
大西江农场一九七八年获得增产盈利的好成绩,全场共上交国家粮豆四千一百五十多万斤,
平均每个农业工人上交粮食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九斤。全场共盈利一百六十六万一千元。
今年年初他们对去年的经营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增产盈利中有薄弱环节,就是各
项生产的经济效果很不平衡。农作物种植业共盈利三百四十四万元,而畜牲和工副业却亏损了
一百七十多万元,几乎是项项亏损。在这个场多种经营不是促进农业的发展,而是吃农、亏农。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对畜牧业和工副业进行了全面整顿。把全场饲养的猪、马、牛、羊、鹿
五大种牲畜,按类别划分饲养区,适当集中,实行专业化,改变了过去各个生产队饲养多种牲
畜的分散饲养管理方法。根据设备、管理和自然条件对养猪点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分散在五个
队饲料的羊,集中到放牧场地大、草质好的三个队饲养。这个场的有些生产队草原广阔,他们
决定大力发展饲料成本低、盈利多的内用黄牛,把养牛的生产队由原来的两个增加为三个,除
了养好现有四百多头黄牛外,又调入四十头母牛,明年黄牛饲养头数可达六百头。经过整顿,
每个队集中力量养好一种牲畜,不仅加强了饲养管理,增加了畜产品产量,而且减少了饲养人
员四十二人。
对于工业生产项目亏损大的,坚决采取了关、停、并、转措施。凡属自给性生产的工业,
目前经营亏损的,大力整顿,按厂规定了扭亏步骤和措施。对于亏损很大,所产的产品既不是
国家要求生产的又不是场内需要的某些厂,坚决关、停或转厂。对于有发展前途,又可盈利的
厂,进行革新、挖潜、整顿,增办,生产,增加盈利。例如对过去盈利较多的皮革厂,在各个
方面给予了支持,预计年盈利十万元。
对于生活管理也进行了整顿。把场部就餐人员较少的六个食堂合并为一个,减少了管理人
员和炊事人员二十人。过去场部由六、七个单位分别办托儿所和豆腐坊,现在集中为一处,不
仅精简了人员,而且减少企业管理费二万一千多元。
三、精简管理机构,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这个场原有二十一个科室,一百二十多名干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今年在整顿企业中,
先后两次合并、撤销了六个科室,其中有四个科与业务口合一办公,例如商业科与场部商店,
卫生科与医院,文教科与中学,物资科与仓库各合并为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这
样精简后,场部机关减为七十人,使上层机构更加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发挥了职能部门作用。
今年实行财务包干,调动了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全场广大群众事事精打细算,成本
大大降低,生产大大发展。例如机车实行单车核算后,上半年拖拉机总工作量比去年同期多完
成十四万九千多个标准亩。
多年来由于这个场的经营情况比较好,提取了利润留成和超售粮加价奖等农场基金。今年
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拿出一百万元基金购买了三十三台收获机和拖拉机、十台播种机、二十
四台拖车;用四十万元购买化肥;用二十万元扶持工业发展。从当前的生产形势看,盈利可以
超过过去任何一年。
短评: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搞好调整改革
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保证国民经济持久地按比例高速度
发展、加速实现四化的重要措施。
国营农场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肩负着光荣任务。过去
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场的生产经营不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结
构比例失调的问题十分严重。粉碎“四人帮”以后,农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国营农场对于生产经营进行调整改革,
仍然是当务之急,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一方而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大西江农
场的实践生动地说明,抓好调整改革,可以很快地大见成效。这对我们是一个启示。
农场的农牧生产同自然界密切联系,同时自然条件年年又有不同的变化,因此调整农场的
经济结构,必须在总结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全面地研究自然规律,分析各
项生产的经济效果及其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从中确定最优经济效果的生产项目,按国家计划
要求,大力发展;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盲目搞起来、经济效果不好的生产项目,下
决心加以调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善于通过实践,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使我们的主观
愿望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使农场的生产经营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把农场的经济结构积极
地又慎重地调整好,从而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上述两篇文章原载于《中国农垦》杂志1979年第四期(赵庆才:原任大西江农场办公室主
任,现任九三管理局史志办副主任)
二、省、地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