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施安良 施安良,1921年10月9日生于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区斗海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在家乡
种过地,当过铁路工人,伪满时出过劳工。1946年参加革命军队,l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
后在泰来县保安队、哈拉海前方独立师
二团任战士、班长、排长等职。1948年3月,参加法库战斗时负伤,转到海伦县军队休养
院休养。伤愈后,调到齐齐哈尔市荣校任排长、副指导员、中队长、工厂主任等职。 1950年,
任伊拉哈荣军农场一分场场长。从1953年2月起,任九三荣军农场第一作业区(大西江农场前
身)主任、大西江农场副场长、场长等职。1964年3月赴省委党校学习,因患脑溢血病,6月9日
逝世于哈尔滨市,终年43岁。现葬于哈尔滨候山咀子革命烈士陵园。
施安良在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光荣负伤,是位立过战功的三等乙级残废革命荣誉军人。
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领导工作,始终保持了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
日日夜夜里,他风餐露宿,率先士卒,以拓荒者固有的革命精神战斗在创建国营农场的第一线。
他作风老练,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有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从严治场的工作作风;有扶正
压邪、刚直不阿、积极肯干、勇于负责的革命事业心。是位忠于党的事业,有魄力、肯学习、
懂业务,有艺术才能,在群众中享有重望,在开发建设大西江农场的事业中,做出较大贡献的
领导者。
五十年代第一个春天,他带领荣军农场一分场的战士们,背着行装,带着工具,坐上爬犁,
向荒原开始了新的进发。没有住的,他们就用枝条搭起窝棚,没有拖拉机他们就用人拉犁,
和战士风雨同舟。
大西江农场建场初期,他带领一百多人到新建点开荒,又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秋,沤的麻还在河沟里,工人们望着近于零度的臭水,面面相觑,都不
愿意下去。施安良竟毫不犹豫地脱掉长裤,跳入冰冷的脏水里。望着这一切,工人们还能说什
么呢?在他身上,处处闪耀着人民公仆的高尚品格。
关心群众生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建场初期,人员骤增,住房不足是个突出问题。他
发动职工,群策群力,仿造民房,虽堪称简陋,但可使新增加的干部、工人都有了住房。后来,
农场建设有了一些发展,职工住房宽裕了,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建房,全家八口人仍住在不
到十平方米的斗室里。
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名上山采菜的女孩子走失未归,他闻讯后,立即通知两个生产队,
出动一百来人,亲自带队上山找人。经过一宿搜寻,在黎明时终于把女孩子找到了。这件事
成为全场后来的一段佳话。
他努力钻研业务,注意发挥场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作用。工作踏实,深入实际,经常带
领机关干部下基层蹲点,参加劳动,搞调查研究,指导面上工作。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
里,有时一天步行几十里,大西江农场的每一块土地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施安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行厉行节约、勤俭
办场的方针。管理有计划,每一项开支都精打细算,经常开展全场性的劳动竞赛,调动了广大
职工的积极性。建场第一年,就盈利十一万元,成为省属国营农场中勤俭办场的先进典型。为
此,《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降低国营农场生产成本》的社论和《从三个国营农场的经营情
况看勤俭办场的必要》的署名文章,肯定了大江农场的经验。1958年12月,他代表大西江农场
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大西江农场荣获
国务院授予的奖状。
在那瞎指挥、浮夸风盛行的年代里,施安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大跃进、高指标、高
征购、大兴水利、一平二调、深翻土地等“左”倾错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力所能及
的抵制。对上面一些“左”的东西,采取了搪塞、拖延、应付和回避昀办法,减轻了农场的经
济损失和职工的负担。为此,他忍辱负重,曾被无端地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受到
了错误的批判。
施安良对干部在政治上关怀帮助,生活上体贴,工作上严格要求,对缺点错误毫不留情。
基层领导班子中,党员干部同非党员干部不团结,他严肃指出是党员干部的责任。表现了共产
党员的高尚风格。一位同志的小孩意外地受伤,该人提出向场借一百元钱,他说不够,并亲自
批借二百元。在生产上精打细算,不浪费国家一分钱。可是,一旦职工有困难需要钱时,他能
当机立断,毫不吝啬。为此,有的职工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在生活上以身作则,下队同吃
同住,不搞特殊;公出时,同行人的饭费他争先支付,慷慨解囊。为此他家的经济常出现入不
敷出的状况,生活拮据,不时听到家属的怨言。他对干部的缺点错误铁面无私,绝不留情。批
评人时既辛辣又中肯,往往使被批评者没有辩驳余地,过后都心悦诚服,加深了和领导的感情。
施安良逝世后,九三农垦局党委在大西江农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上那种悲烈
恸泣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深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