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荒建区
第一章 创建开发时期(1950~1955)
第一节 开荒建区
建国前夕,为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必要摸索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的生产经验,很需要
培养从事机械农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用这些生产的实践去示范农民,以开扩视野,鼓舞
广大翻身后的农民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的信心。
嫩江平原,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宝贵的土地资源,具有发展农业的许多优越条件。
漫岗坡缓,地形条件良好,适宜于机耕;降水均衡,温度适宜,适于一年一熟旱作农业的要求;
土质肥沃,生物条件良好,有益于农作物种植。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和支援战争的需要,l949年3月初,丰年等一行9人,受东北行政委员
会农业部之委派,自沈阳市来到黑龙江省嫩江县(当时属嫩江省)境内鹤山车站附近,开始创建
鹤山机械农场。
为扩大农场范围,增加耕地面积,是年8月,由场长丰年带领姜作斌、孟范礼、王作风,
乘坐“福特”轮式拖拉机,由前升发屯(现十队),经现一队,后到博库浅,又回丹凤屯、韭菜
沟等地进行踏查。见该处幅员辽阔,土质极好,决定在此建点开荒。
1950年6月15日,鹤山农场派出25台“纳齐”拖拉机,l20余人,分成两个队,由任殿洪、
孙鲁石两人负责。在前升发屯东岗和现四队两地,搭起帐篷,支上锅灶,建点开荒。
建点后,驻其四队的开荒队,由(日本人)金德插犁划线,其余递次跟进。这两个开荒队,
按着前升发和现四、一、五、十三队、丹风、韭菜沟、太平山(现八队之后山)等顺序,大面积
开垦荒地。大西江农场的开发事业从此开始。到9月30日,当年开荒八千余垧。
为开荒之便,当时这两个垦荒队时分时合,既无编次也无固定驻点,故统称鹤山机械农场
西江垦荒队,或俗称韭菜沟垦荒队。韭菜沟者,因春发屯(亦称刘奎屯,即现六队)北面沟子里
的野生韭菜丛生得名也。是年边开荒边盖了3栋拉哈辫草房。其中1栋在现四队境内,两栋在春
发屯。同年8月队部搬驻该屯。
1951年2月,鹤山机械农场与八一五农场合并。将驻春发屯开荒队称鹤山八一五农场第一
中队,将驻丹凤开荒队称第六中队。同年3月,因抗美援朝,国家经济困难,需缩小开发范围,
第一中队与第六中队合并,改称鹤山八一五农场第一作业区。l952年,鹤山八一五农场易名
九三农场。1953年2月,九三农场与伊拉哈荣军农场合并,改称九三荣军农场。原鹤山八一五
农场第一作业区遂称九三荣军农场第一作业区,直至1956年国营大西江农场成立止。
第一作业区的区部建在第一中队的队部,即春发屯。l951年,鹤山农场副场长李晓南常驻
作业区,时称驻区副场长。第一作业区第一任主任任殿洪,副主任孙鲁石、袁希振,机务技术
员马志远,农业技术员赵建强、张志连。会计马立峰、王玉池,油料保管员王大忠。
1951年初作区业下设四个机耕队:春南队(现一队),队长李清;春北队(现五队),队长马
洪图;西北队(现四队),队长郭海林;西南队(现二队,队部在西北队),队长高振民。年终,
西南队与西北队合并称第一队,春北队改称第二队,春南队改称第三队。1952年春建第四队(
现九队)。
溯自1949年3月初,先遣队9人到点建场;同年3月末,原在沈阳市受训的第一批拖拉机学
员40余人在袁希振、吴雨生带领下到场;l950年3月末,自辽宁省锦州地区招来青年学生90余
人;同年8月,又从沈阳招收青年学生十余人。加上哈尔滨市等地零星招调的人员,到1950年
底,鹤山农场的职工队伍已扩大到l80余人。这些人员既是鹤山农场的创建者,其中一部分也
是大西江农场的建场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