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艰苦创业
第二节 艰苦创业
农场的诞生,是广大创业者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劳动的结果。创业之初,除从沈阳市运来的
几台进口农业机械和部分物资外,仅有的条件只是“北大荒”上一片未开垦的辽阔沃野。无论
是物资或技术条件都很落后和缺乏。他们凭着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和革命热情,同各种困难进
行着斗争。
开拓者衣食条件十分艰苦。初期,实行供给制,吃集体伙食,为体现按劳付酬,同时实行
工薪分制。不同的劳力挣不同的工分,但差别不大,随着物价的增长,分值亦增高,月终结算,
扣去伙食费后,每人所剩无几。因无加工能力,吃的是供应粮,主食是大楂子、高粱米和少
量的白面。副食以土豆为主。吃土豆不去皮,洗一洗就下锅。没有油,放点盐,煮熟了既当菜
又当饭。1952年后,粗粮逐渐减少,细粮有所增加。厨房、炊具极其简单,能把饭做熟就满足
了,便无由强调烹调技术了。在野外作业的机务人员,经常为不能吃上热饭而与领导或炊事人
员发生矛盾。穿着也很简单,都是普通的棉布衣。刚到场时公家赊给每人一套棉衣和一双大头
鞋。自1951年开始,给每个机务工人一年发一身工作服。衣服破了,有的没时间补,有的不会
补,有时看到实在不像样了,就用细铁丝穿连一下再穿。油光锃亮的和用铁丝穿缝的服装,成
为开拓者独特的、艰苦朴素的仪表。
住宅极其简陋。人烟稀少,建筑物缺乏,野兽成群,野禽成帮,确有“棒打獐狼瓢舀鱼,
野鸡落到饭锅里”的荒凉景象。1950年盖的3栋草房,到1951年秋便因施工不佳倒了半栋。1951
年和1952年两年又未盖新房,因而大部分人员都住在帐篷里。帐篷里搭的是对面通铺,每个
铺上松一点住8人,挤一点住lO个人。有时遇上刮风下雨,帐篷被风鼓起刮跑,人被雨淋醒后,
再把它拽回来重搭。水经常从铺底下流过,那时夏天的小咬、蚊子、瞎虻比现在多得多,受
其袭咬,痛痒难忍。蛇也经常钻到帐篷里。冬天,人们拥挤在草房和地窨子里,躲避寒冷的袭
击。冬天比现在冷,常刮冒烟大雪,对面不见人,雪从墙缝里住房里刮,人们坐在炕上扫雷。
晚上,被窝太凉,就把鞋一脱,穿着棉衣,戴着皮帽子钻进被窝。因哈气遇凉结成冰霜,经常
将帽子和被沾在一起。
居住简陋与拥挤情况直到1955年底,虽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家属的增
加,一屋住两户,或一炕住两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当时曾出现了“两家一铺炕,中间隔布帐,
夜闻不注意,大腿过了杠”的顺口溜。那时盖房靠自己动手,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物资和技术
都很缺乏。每栋房盖成后,前后左右都得用杆支着,不然就有倒塌的危险。因苫盖的不好,经
常漏雨,外面大下(雨),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拉拉”。人们形象地说这类草房是:
“猫着腰,拄着棍,披头散发掉眼泪。”质量如此之差,防寒作用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对此
人们也有评语:“一进屋亮堂堂,摸一把是白霜,炕上放土豆,冻的硬帮帮。”
开垦条件极端低劣。开垦沉睡千年、渺无人烟的荒野,时有山石树木,时遇泥洼草墩或没
膝的深水,毁犁“误车”,殊非易易。开荒的主要工具虽是进口的新式机械,但不配套,加之
技术低、无经验,难以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从每个农场创建历史上看,都是经历了无数艰辛困
苦的。春天,天气还很寒冷,农场的创建者们,在夜晚被子老上霜的生活条件下,搭起高棚或
支起帐篷来,从事开荒的准备工作,运机器,运拖拉机,运油料、种子、吃粮等……。化冻以
后,拖拉机要马上下地开荒,有的因为土质粘重,地势低湿,拖拉机就陷入地中“打误”,拖
拉机呜呜响却不动地方,这时拖拉机驾驶员、实习生、农场职工们利用沾满油污和泥土的手,
揩着汗,想尽一切办法和泥泞战争着。
交通运输极不方便。1952年以前,对外没有正式的道路相通,仅有一条冬季的爬犁路通往
伊拉哈,夏季极难通行。当时交粮就是沿着这条路送往伊拉哈粮库。运输全靠“纳齐”拖拉机
和马车。到双山拉吃粮,一台纳齐拉一个拖车,一次只拉六、七麻袋粮,往返需两天。l952年
花了六个亿(东北币,合人民币六万元),修筑了现在大西江农场至双山的简易公路。之后,开
始使用四马车跑双山,有时单人去双山办事亦可骑马了。
开拓者的物资生活是艰苦的,但精神是愉快的。紧张的劳动之暇,他们唱起自己编的开荒
歌:
生荒地,大平原,
野草丰厚一片片。
翻身的哥们来开垦,
人强马壮干的欢,
干得欢呀,干得欢。
犁铧开破千年土,
树根草根往外翻。
翻呀翻呀翻呀翻,
翻呀翻呀翻呀翻,
一垄一垄紧相连。
马志远在回忆1950至1951年开荒时的情景时说:“那时候光知道干活,棉衣都露着棉花。
有时因缺水,半个月才洗一次脸。想洗个澡,也得一年忙到头,到嫩江县城去洗。大家的事业
心强,总想把北大荒变成大粮仓”。
开拓者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谁也不肯落后。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有的竟献出了自己的宝
贵生命。
1950年7月12日晨,拖拉机助手栾本茂下班从太平山回点,途中在刚翻过的地筏下发现一
具尸体,只露头发和胳膊,经辨认,是苏洪仁。“苏洪仁,年l8岁,出身学生,拖拉机实习生,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家住沈阳市" (国营鹤山机械农场苏洪仁事件的报告,1950年8月23
日)。苏洪仁是102号机车助手,11日晚,同本车驾驶员李广元执行夜班翻地任务。约在夜间一
点左右,该车油杯垫漏油,李广元在车下修理,苏说:“我回去取油杯垫去,别叫别人落下,
好按时交班。”说完就走了。他在去别的机车找油杯垫途中,因疲劳过度,坐在筏墙沟里等车
时睡着了而被车压死。“苏年岁很小,又是团员,工作一贯积极肯干,吃苦耐劳,事业心强。
在发生事件当时,正是突击开伏荒,每天除九小时半纯劳动时间外,要做检车、注油等零活。
计算每天l2小时劳动时间……。苏对夺红旗的劲头非常大,每天说夺红旗,争取做模范……”
(同上)。此事肇事者、领导者自有其责,无须多赘。然苏洪仁吃苦向上,工作热情,实在感人
太深,可敬可爱,创业者的奋斗精神可歌可泣!苏的父亲苏珍山来此处理善后,悲痛之余,作
诗一首,其中两句是:“太平山上不太平,铁牛何故上儿身”。
在垦区开发初期,物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生产条件极其困难,广大农场职工,就是凭着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