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摸索前进

第三节 摸索前进



  第一作业区自1951年正式投入生产,到1955年底,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经过全体职
工的艰苦创业,在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又不具备各种物资条件的情况下,不断地摸索前进,历
经沧桑,谱写了农场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开发初期,农场领导和职工,对如何经营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可说是毫无所知,一
切都是在一面学习,一面摸索前进。从实践中概括出认识,然后再继续摸索,以积累经验,接
受教训,改进工作。
  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在经营管理上,单纯追求完成生产任务,不计算开支大小;只知种地打粮,不计成本高低;
工作上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只凭劳动热情;责任不明,使人、机、畜力没有得到充分、合
理的利用和发挥。所以,虽然用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却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突出表现
在:
  财务管理,不能贯彻经济核算制度。在建场初期的一年中,有九个月没有会计帐簿,钱财
收支无帐可查,库里有什么东西,有多少,也都没有数。差帐及损失浪费现象都很严重,后来
经过清查才逐步得到纠正。以后,虽然建立了会计帐簿,但也十分简单。多是每年在生产开始
前,向上级领导部门编送一次财务收支预算书,按确定的生产面积,请求拨付费用。到年来再
按照会计的收支手续办理决算,将当年的收支情况向上级报告一次,请求核算使用预算额。因
此,当时多系没有钱了就向上伸手要,要来了就花,花完了就报。至于对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量,加速资金周转,减少物资积压,克服损失浪费等有关促进经济核算和加强企管理的
重要环节,既不甚懂,也无认真研究,直接影响了经营效果。比如:第四生产队,1953年小麦
亩产143.7斤,大豆亩产221斤,是当时黑龙江省国营农场产量最高的生产队之一。但由于经营
管理混乱,使小麦亩成本高达17元,大豆亩成本高达15元,结果产量虽高,却亏损了22,000元。
  计划管理,缺乏明确的企业化经营思想。初期盲目的追求开荒数目,这对急于打下农场的
发展基础来说,有积极的作用,但不顾人力、物力不足,脱离了实际可能,使已开垦的荒地又
扔掉了,造成了损失浪费。1950年当年开荒120,000亩,而1951年仅耕种了47,025亩,l952年
又降至35,610亩,到1955年耕地面积才回升至49,920亩。在生产上,虽由开始的无计划,到逐
步建立了生产计划,但由于缺乏经验,亦常常带有主观性和盲目性,使之成为纸上谈兵。地多、
人少,农忙时常靠招收临时工铲地、收割。用临时工,往往不是用多少招多少,而是招多少
用多少。在生产指挥上,常常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现象。由.于当时强调因陋就简、节
省开支,而缺乏长远打算,忽视基本建设,给职工生活造成了不少困难,对以后农场的发展有
一定的影响。
  定额管理也无经验。对于按耕地和作物情况需配多少机具、多少人员,作业定额多少,油
料消耗量,用种施肥量等等,均无合理的科学的定额标准,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机械技术和机务管理方面:当时的机械虽然较新,但管理混乱,技术水平不高,机械效
率低。每标准台平均年工作量仅在三千亩左右,作业程度仅限于耕、耙、翻、镇和部分麦类收
割,加之质量粗糙,所以产量也很低。在技术上,大部分机务人员虽然经过沈阳、哈尔滨等训
练班的学习,但在操作技术上还很不熟练。有的根本谈不上掌握基本技术,只要能把车开走,
能把地翻过来,就算是完成了任务。有的对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象烧瓦、断轴、冻
水箱等意外的事故经常发生。对机械的保养、检修,既不重视,也不熟练,只知使用,不知保
养,只要机器不出故障,拼命的使用,坏了再修,已成普遍现象。
  农艺技术方面:农艺技术低,集中的表现为耕作粗放,虽在原则上提倡精耕细作,但并无
具体的技术措施。在土、肥、种及翻、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措施上与科学种田的要求
相距甚远。再加上定额管理不合理,一般都急于完成任务而忽视作业质量,使地里杂草丛生,
产量极低。前三年粮豆平均亩产仅ll3斤,低于当时当地农民粮豆平均亩产150斤左右的水平。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办场方针和经营方针缺乏明确认识。农场的办场方针和经营
方针的制定经过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并且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使之不断的得
到充实和完善。贯彻这些方针,也有一个从不自觉、不认识,到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创建者
们就是在实践的不断摸索中,对国家制定的办场方针和经营方针,从无知到逐步提高认识,并
认真贯彻执行,才使农场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鹤山机械农场是在1947年“一切为了战争”、“发展农业生产”和1948年“培养干部,积
累经验”的办场方针指导下创建的。但当时对农场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企业和如何办好这个企业,
以及积累什么经验,都没有明确的认识,思想只限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和“支援战争”方
面。
  1949年7月召开的东北机械农场会议提出:“目前发展机械农场的总方针,应该是有计划、
有步骤、有条件地在巩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应当肯定;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的
方针上应逐步达到企业化、民主化。”这是笫一次提出办农场的企业化问题,对农场的性质才
有所认识。但是,这一提法,在开始的几年内,农场某些干部的思想并不明确。比如:辅之于
“企业化”的“民主化”,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部分机关干部存在雇佣思想,不能深入
群众,不能深入实际,对解决“企业化”与“机关化”的矛盾有一定困难。当时虽然有了工会
这个群众性组织,但由于部分领导缺乏民主作风,这个组织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经营方针。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届经理会议的总结中提出:“总的来说,l950年生
产发展经营方针,应是以贯彻企业化、民主化思想,以巩固工作为主……。”这次会议对过去
提出的企业化、民主化要求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对各种管理制度和生,也技术的要求严格了。
  1951年,东北公营农场场长会议提出了“提高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一切工作为这
个目标服务。”这一方针把经营管理与提高技术联系起来了,在认识上比以前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这一方针由于受到了当时供给制和“亏损不可避免”等思想的影响,以及财务、机务、
农艺等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全面的贯彻
落实。
  1952年,在吸取了上年丰产未丰收的教训基础上,国家对农场的经营方针进一步提出:在
继续积累经验、培养干部、贯彻经济核算、稳步发展的方针下,必须进一步改进经营管理,提
高农作技术,建立各种定额,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给农民
示范。这一方针不仅对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更加具体化了,而且把农场对农民的示范作用也明
确的提出来了。它对农场干部职工起到了很大鼓舞作用。
  1953年初,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我国开始了有计划
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时,中央对农场提出了“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
方针。这一年,农场为了扭转亏损局面,开始抓了调整、巩固、提高的工作。第一作业区第二
生产队,创造了《十日作业计划》,并在全作业区进行了推广。同时,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基层
核算制度。在定额管理上也试行了定员、定额、定量、定质等管理办法。这些制度虽然还很不
完善,但比过去,经营管理却显得普遍有所增强,为1954年扭亏为盈打下了基础。
  1954年,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提高现有农场,有计划地发展新场,积极为第
二个五年计划大量开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一作业区,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注意发扬民主,
依靠群众,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年,在政治工作方面,把政治工作与搞好生产结合起来。在1953年底开展了反浪费、
建立责任制的群众运动。把保证实现增产节约计划、消灭浪费、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看成是
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从而,改善了领导作风,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经营管理方面,各生产队普遍加强了计划管理、定额管理和财务管理。建立了较系统的
会计帐簿,同时按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作业程序分别计算成本。编制财务收支计划、成本计划,
还建立了物资管理制度。基本上做到收支数字准确,减少了盲目性。
  在农业技术方面,克服了过去把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分裂开来的现象。既重视机械技术的
培训,加强机务管理,也重视农艺技术的研究和提高。在机械技术的培训上,采取了老带新和
农闲集中上课的办法,提高机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机务管理上,严格执行当
时自己编印的《驾驶员手册》和保养规章,克服了过去在机械保养和使用上的紊乱现象。在农
艺技术上,严格执行了深翻、平整土地和精选良种等增产措施,开始了农业与机械较正规、科
学的结合。
  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第一作业区,在1954年大豆遭到严重夏雹、秋早霜等
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能创出经营扭亏为盈的新局面,受到了农场的表扬。
  1955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进一步办好国营机械农场》的社论,对九三荣
军农场1954年的工作经验给予了肯定和推广。社论说:“l954年国营九三机械农场,建立基层
核算工作,发动职工算细帐,制定生产和成本计划,扭转了经营无利的状况。这个经验生动的
说明了职工的积极性对于实现计划管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重大作用。”
  通过不断认识和反复实践,国营农场的办场方针和经营方针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九三
军荣军农场第一作业区的干部、职工在实践中对这些方针认识逐步明确,执行逐步自觉,到
1955年底,取得了经营成本低、产量高,生产有利的好成果。(见下表)
1951——1955年第一作业区经营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1955年与l951年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基本相近,但是,l955年总产量
却增加了569万斤,比l951年增加了167.6%;平均亩产(不包括谷子和玉米)增加了60斤,增加
了86%;总产值大幅度增长;生产成本显著下降;经营利润比上年增长了84%。这一较大、较
快的发展,为大西江农场的建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