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西江农场的建立
第二章 扩大发展时期(1956——l967)
第一节 大西江农场的建立
“国营机械农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它在国家农业经济中居于领导的地位,在社会主
义改造过程中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办好现有的农场,有计划地发展新农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事业和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国营农场的
发展,只能逐步前进,既要适应国家需要,又要根据可能的条件。”(《人民日报》社论:进
一步办好国营机械农场。1955年4月1日)。
从1954年起,第一作业区已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l954和1955两年共盈利536,325元,
1955年比l953年粮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67.4%,亩成本降低28.5%。l955年底已有职工280多人,
拥有各种拖拉机13台、康拜因15台,耕地面积49,500亩,总产值814,151元。根据国家发展
新农场和省委迅速扩大农场的要求,该作业区,无论从经营管理到生产技术,或从经营规模到
经营成果哪个方面来看,都已具备了建场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1956年2月,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九三荣军农场第一作业区正式
建称为国营大西江农场,隶属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实行独立核算。
因本场地处嫩江东岸,称所临嫩江为“西江”,又是当时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场,故取名
“大西江农场”。
为适应大发展的需要,根据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的规定,今后农场的发展方针是“以场扩场”
和“成群建场”为主。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在大发展中.新建立的农场,都不
是“平地起家”,而是采取了老场包建新场的办法,由老场成套的配备干部,并建立明确的包
建责任制。大西江农场的建立就是采取了这种办法。
因此,大西江农场成立时的职工队伍和领导成员,基本上是第一作业区的原班人马。第一
任(缺场长)第一副场长施安良,副场长方景春。农场设党总支,第一任党总支书记是修培庆。
党总支下设六个支部,共有党员72名。这些党员大都是在建国前后入党的,受“延安整风
运动”影响极深。他们模范作用突出,群众威信高,是一支坚强的骨干力量。
1956年,大西江农场已由原作业区的四个生产队扩建为八个生产队级单位,其中有一个畜
牧(羊)队、一个修理所。年底,收并了刘奎屯,修建了面粉加工厂,开始自办广播。年末共有
职工481人,“纳齐”拖拉机20台,康拜因l5台。这一年的经营情况是:年末达成耕地面积
111,600亩,其中播种面积60,735亩,开荒50,865亩;粮豆平均亩产l85.5斤,总产量962.6万斤;
马393匹,绵羊658只;总产值956,838元,经营利润l31,080元;亩成本9.96元。
大西江农场的建立,在省委“新建场规格化,现有场定型化,管理制度化,经营合理化”
的要求下,生产力不断发展,经营管理不断加强,克服了单一经营的状况,进入了勤俭办场、
农林牧副渔全面迅速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