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勤俭办场
第二节 勤俭办场
195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王震任第一任部长。农垦事业出现了新的跃进局面。
国家在肯定了“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的方针基础上,又提出了“因陋就简,
勤俭起家”的建场方针。
大西江农场认真贯彻执行勤俭办场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1957年3月11日,《人民日
报》发表了题为《降低国营农场生产成本》的社论,肯定了坚持勤俭办场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
重要性。社论说:
“在目前的国营农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况:一部分国营农场办的很好。以大西江农场
为例,它的机器装备在黑龙江全省国营农场中是最破旧的,其他方面的条件也不比别的农场好;
但是,去年这个农场却向国家缴了11万元的利润,这是一种情况。也有一部分农场,象曙光、
克山那样的农场,它们的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坏,各种作物的产量也不算低,但是经营一年,
到年底结算却赔了本。它们不仅不能帮助国家积累建设资金,还给国家造成亏累。这又是一种
情况。
“同是国家经营的农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前一种农场是从各方面精打细算,
想尽办法节省开支,减少损失,充分发挥场内人员的劳动潜力和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后一种农场只管生产,不问成本,大量花钱,大量消耗和丢失粮食及其他物资,不注意发挥设
备利用率和劳动潜力。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这个对比给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就是勤俭办场的问题。…
…国家希望国营农场运用现代化的机器装备去尽量垦荒,增产粮食、工业原料和其它产品,为
国家积累资金;同时对广大农民和农业合作社起示范作用。但是如果农场长期赔本,它就不能
为国家积累资金,也不能以生产经营的优越性对农业社起示范作用。为了改变这种赔本的状况,
所有的国营农场都应该实行勤俭办场的原则,必须增产节约和积累资金。”
1956年大西江农场坚持勤俭办场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管理机构
精干,全场管理人员仅占全场职工总数的ll.9%,而且在农忙时大部分管理人员都下地参加生
产劳动。第二,尽力节省各方面的开支。第三,尽力减少和避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损失浪
费,实行群众性的管理。各种物品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各项原材料的使用都有合理的定额和制
度。第四,因陋就简,尽量发挥设备利用率和发掘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决
不向上伸手要、向外求援助。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对大西江农场l957年勤俭办场的经验也极为重视。在1958年1
月30日的第101号《国营农场简报》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受到灾害严重减产还能生产有利》
的典型材料,介绍了大西江农场勤俭办场的初步经验。现将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该场1957年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减产,小麦每公顷产量1,109公斤,大豆仅471公斤,其
它各种作物产量也很低,农作物产量仅完成计划的59.6%。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获得
利润23,O00多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营成果呢?其关键是认真贯彻了勤俭办场的方针,降低
了成本。
“该场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办好国营农场,一方面必须千方百计的提高产
量,争取大丰收。另一方面必须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得到
良好的经营成果。农场党组织以此精神几年来在全场职工中经常不断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在职
工中树立了比较牢固的经济核算思想。职工们在进行每一项工作之前,都是先算算细帐,看看
是否有问题,然后再进行。l957年,他们进一步贯彻了勤俭办场的方针,使厉行节约,降低成
本形成广泛深入的群众性运动。这就是该场1957年成本低生产有利的根本保证。”
在这期简报上还介绍了本场第四生产队坚持勤俭办场,加强经营管理的经验。该队自1954
年以来粮食生产连年获得高产,生产成本逐年有所下降。四年共获得利润35万多元。l957年粮
豆平均亩产150斤,平均亩成本9.83元,比1953年降低了39.3%。
大西江农场坚持勤俭办场的方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扬和鼓励。在
1958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国务院授予大西江农场“农业
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奖状,使全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受到了极
大的鼓舞。
但是,如前章所述,由于当时过分强调“因陋就简”,忽视了基本建设,使职工住房的数
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当时职工的生活需要,既落后于其它各场,也影响了本场以后的发展。直
到六十年代初期,职工住帐篷、睡仓库,一屋住四家,一炕分两户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1958年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勤俭办场的方针如同其
它正确的方针一样,时隐时现,勤俭的精神及其成果大不如以前,农场建设出现了打打停停、
赔赔赚赚曲线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