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大跃进”

第三节 “大跃进”



  1958年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跃进”的形成
  农场几年来已取得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国家必然要求农场有一个大
的发展,以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解决农场在经营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适应已经开始
的“大跃进”形势的需要。
  1958年2月,黑龙江省召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2月下旬,农垦部又召开为
全国国营农牧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这两个会议,大西江农场均有代表参加。这些鼓
干劲,反右倾,破保守,掀起农业社会主义“大跃进”的会议,动员了农场职工、干部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场“大跃进”的形成。同年6 月,农垦部长王震到九三垦区视察,并亲临大西江
农场,对农场建设和发展作了具体的动员和布署,对激发全场职工、干部的革命热情,促进农
场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为适应大发展、“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同年2月,农垦部确定了国营农场采取“边开荒,
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同时对资金管理采取“定额投资,包
干建场”的办法。“五边”方针基本要求是把勘测、规划、开荒、基建、生产等结合起来。把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结合起来,从生产中求积累,从积累中求扩大,把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做为方向,在建设中因陋就简,用少量的资金办更多的事。它反映了农场建设中的实际情况
和广大职工的愿望,也是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对本场的扩大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些方针政策在当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却促进了“大跃进”
运动的形成。
  二、职工队伍的壮大
  为了加速农业建设步伐,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垦事业的发展,从部
队和祖国人口稠密的省地调集了大批人员加强农场建设。
  1958年4月,有79名转业军官,30名职员和l7名家属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号召,自
广西军区来到农场,参加农场的建设事业。他们以“一颗红心交给党”的革命精神,披荆斩棘,
克服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为建设农场而英勇奋斗。不久,根据国家需要,这些人员
多数调到了黑龙江省林业系统。
  1959年3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嫩江县嫩兴社(后改并前进公社)
部分生产队九十多户,五百多口人、近二百名社员加入了农场。这批社员,在当时“左”倾思
想,特别是“共产风”的影响下,多数抱有由“集体"进“全民”、早日进入共产主义即:“
一步蹬天"的思想,以每一个社员投入500元股金而入场的。当时对适合职工条件的,一律采用
变为职工,工资待遇低于原有职工,绝大部分是低工资,平均在二十七元左右,福利待遇与老
职工相同。在后来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时,一部分社员又返回了公社。
  同年7月,山东省莒县一百八十多名支边青年来到农场。这批青年,是响应党中央支援边
疆建设的号召,志愿到“北大荒”参加开发和建设工作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经受住了艰苦条
件的考验,扎根边疆,热心于农场的建设,成为开发和建设边疆的又一支生力军。
  同年8月,自山东省梁山县迁入移民282人,其中有50人被批为职工。
  1960年接收山东(今河南)范县移民l53户,999人,接收日照县30人,梁山县13人,莒县l5
人(合计58人)。加上从省内外其它地方招工和接收下放的干部,到1960年,大西江农场的职工
队伍已由1957年的563人增加到2,186人,增加了2.88倍,总人口由1,033人增加到5,293人,
增加了4.12倍。
  三、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到1959年底,大西江农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一业
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得到落实,生产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见下表):
   1957——l959年经营情况比较表 单位:亩、斤、头、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l959年比l957年耕地面积增加了65,584亩,增加了50%;单产提高了51.7
斤,提高了39.3%;总产量增加了l813万斤,增加了l40.5%;总产值增加了209.2万元,增
加了165%。林业、畜牧业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些成绩是在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忽视科学,不尊重自然规律和经
济规律,仅仅依靠人们的“冲天干劲"、“满腔热情”取得的,因而它的代价十分昂贵。由此
所引起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农场内部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造成人、财、
物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例如:人口和职工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结果造成
1959年比l957 年,在耕地增加了50%的情况下,每个职工所担负的耕地面积却减少了l24亩多;
在粮豆总产比1957年增产1,813万斤,增产140.5%的情况下,商品率却低于1957年的35.6%,
只有68.3%。再如:开荒与当年生产,畜牧业与种植业,基建与生产,积累与消费,作物
种植等比例关系都处在严重失调的状态中。这说明,l958、1959两年农场经济大发展的基础是
脆弱的,是不稳固的。也就是说,在它的发展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见附表)
   1959——l961年经营情况比较表 单位:亩、斤、头、元


  从上面的附表中不难看出,到1960年,农场经济就从发展中大幅度地跌落下来。产生的原
因,除了我们经验不够,对农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使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之外,“大跃进”
中的瞎指挥, “共产风”,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它极大地挫伤了职工、干
部的积极性,对农场建设和职工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