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团
第二节 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团
从1961年起,大西江农场开始陆续接收各地城市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其中,1963年接收
鹤岗市423人,绥化县城镇青年12人。1963至l965年接收齐齐哈尔市及其它城镇社会青年239人
(包括原绿野羊场于1964年接收的l27人)。这在当时,对压缩城市人口,调整工矿企业,加强
农场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从接收城市知识青年的数量和范围来看,兵团初期为最多最广。计有:1968和1969年接收
北京市知识青年534人,上海市知识青年566人。l968至1970年接收天津市知识青年545人。l968
年以后共接收哈尔滨市知识青年707人,接收齐齐哈尔市知识青年1,034人。l969年接收鸡西
市知识青年301人,1969年以后,接收其它市镇知识青年28人,合计3,715人。
这些青年,大都是l966至1970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他们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怀着建设农场,建设边疆的满腔热情
来到四十七团的。同时,他们也受到了四十七团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和关怀。他们的到来,
也反映出许多时代色彩。
每一批城市知识青年到团后,团党委和各连队都很重视,组织专人接待,进行妥善安置。
在连队,每接收一批知识青年,都要写出“欢迎您——X×X市新战友”的大字标语,组织全体
“老战士”夹道欢迎。人人手拿毛主席语录本高呼“向新战友学习,向新战友致敬"的口号。
被欢迎的知识青年也高呼“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的口号。红旗招展,锣鼓宣天,
场面十分动人,气氛非常热烈。
当时安置知识青年的最大困难是住房问题。因为这些青年绝大部分是1968至1970年到团的,
各单位事先既缺乏思想准备,更没有充分的物资条件。在这股“下乡”潮流中,人口急剧增
加,确使连队无法招架。这些青年很理解当时连队的生活困境,有的住上了“三层铺”,有的
“驻进”了学校,有的分住在职工家属家。两三年后,随着基本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个困难才
得到解决。
初步安排之后,连队都要为新来的知识青年办几天学习班,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和革命传统
教育。请贫下中农忆苦思甜,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没权的苦、有权的福,忆夺权的不
易、掌权的艰难、失权的危险。介绍阶级斗争情况,启发“斗私批修”,批判“下乡镀金论”、
“读书做官论”。列出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名单,嘱以警惕,注意称
呼,以防“混线”。介绍连队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情况。通过学习教育,要求树立一不怕苦、二
不怕死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从而扎根边疆,铁心务农。
这些知识青年,在广大干部和老战士的培养带动下,经过严格的管理和锻炼,大都表现很
好。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劳累,不避艰险,在生产建设中起到了生方军的作用,成了各条战线
上的骨干力量。连队的机车、晒场、工地、食堂,到处都有知识青年奔波的脚印、生龙活虎的
身影。尤其是文教、卫生战线,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天下。会计、统计、出纳、营业员也多半
是他们。他们写文章、办板报、排节目、教歌曲,人才辈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们在修筑
战备公路、进行国防施工和参加查哈阳水利大会战中,迎风雪,战严寒,徒步行军,长途跋涉,
表现极为突出。
在艰苦条件的磨练下,大批优秀知识青年成长起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这些青年,
一部分考入了中、高等院校,一部分转调到其它地方工作,一部分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办了
病退和困退,返回城市。到l976年底,四十七团尚有2,014名知识青年,继续在为农垦事业而
奋斗。
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四十七团,虽然使四十团的劳动力急剧增加,在生产、生活及经济的
其它方面,远远超过了当时所能负担的实际能力,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他们所
做出的贡献和那叱咤风云的形象,将永远载入农场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