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屯垦戍边
第三节 屯垦戍边
兵团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祖国东北边境国防建设的需要,正如黑龙江省革命
委员会和省军区给中央的筹建兵团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
军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它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它的主要任务是:
配合边防部队和边境广大革命群众,共同建设强大的政治边防,确保祖国反帝、反修前哨的安
全。同时,进一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为农村人民公社树立榜
样。”当时把这些任务概括为十六个字:“屯垦戍边,反帝反修,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
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四十七团自成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建团初期的政治工作
四十七团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旨在紧跟形势,加强战备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天天读。机关和连队,每天早晨上班以话,都要进行一小时的“天天读”,学习毛主
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的有关章节,按照学习的内容对照检查,改造思想,增强斗争观念。任务
再重,工作再忙,生产再紧张也要学习,叫做“雷打不动”。同时还要求“活学活用,学用结
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级级层层经常不断地召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取代过去的劳动模范会议。这种学习,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统一思想,规范行
为的作用。但是,错误的思想做指导,不可能启发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同时,它在更大程度
上是形式化的,把毛泽东思想搞成庸俗化、抽象化的教条。
(二)普及样板戏。“文化大革命”中,对过去的各种文艺作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绝大部分被判处了“死刑”,人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唯有几部经过苦心改编和严格审查,
符合“文化大革命”要求的戏剧,搬上了舞台,做为戏剧改革的样板,在全国大力宣传。因此,
普及样板戏,成了当时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会前会后,工余休息,都要学唱革命样板戏。
从1969年8月开始,各连队都组织了业余演唱组,带头演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
威虎山》、《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等革命样板戏的片段。经过大力推广和宣传,
全团大部分干部和战士、一部分家属都能唱几个唱段。
(三)战备教育。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局势非常紧张,建团初期自然要把战备教育放在
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苏联霸权主义者对我国黑龙江省靠近苏联边境地区的挑衅活动日益加剧,
兵团各级,对战备教育不能不特别重视。逢会必要讲形势,讲敌情,讲打仗。为增强战备观
念,要从思想上、作风上、生活上、生产上来个适应战备的“四转弯”,以实际行动做好迎击
苏联沿黑河公路进犯的准备。从l969年冬,要求人人修掩体,各连挖战壕。团里的冲锋枪、“
六○”炮逐渐增加,战争的火药味甚浓,人们的精神十分紧张。1969年10月1日晚,突然接到
上级的紧急指示,说苏联有“行动”,各单位的战士、家属要立即“疏散”做好隐蔽。于是,
各连队的男女老少都跑到野外“隐蔽”起来了。气氛紧张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直到深夜十点
多钟才宣布“解除”。十二连在办公室门前挖一条几十米长的地下交通壕,团里几次组织各连
干部去参观学习,要求效仿。但十二连的这条交通壕因土松,时间不久就坍塌了,之后再无提
倡。
(四)兵团战士委员会。兵团组建后连队设兵团战士委员会,取.消了原来的工会组织。兵
团战士委员会是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突出无产阶
级政治、体现军事和经济民主。该组织设主任1人(由副连职担任),副主任2 至3人,委员5—9
人,下设学习、宣传、文体、群工等组和一个经济委员会。
二、成立战备值班营
在苏联不断对我珍宝岛地区进行武装挑衅的局势下,1969年4月,四十七团开始筹建战备
值班营。经过五个多月的充分准备,其中包括思想发动、组织落实和干部配备等。到九月中旬,
战备值班营正式成立。
值班营成立后,黄忠烈(作训股长)、周坤峰(军务股参谋)分任正副营长,王德胜(政治处
主任)、刘成绪(政治处副主任)分任正副教导员。值班营下设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1个炮兵
连,共有干部、战士714人,其中,男617入,女97人。
值班营的每个战士都是经过个人申请,群众评议,支部把关,团领导审查等严格的审批手
续。要求的条件是:出身好,根子正,思想进步,身体健康。目的要使枪杆子掌握在真正可靠
的人手里。当时被挑选到值班营的青年,确实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这些战士全部是来自各连队的优秀青年,并且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城市知识青年。他们年轻,
有朝气,有战斗力。在装备上,每人都配发了武器和军装(仅缺领章帽徽),一切行动军事化、
正规化,积极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目标训练发展。
战备值班营是一支劳武结合的队伍,除军事训练外,还要坚持正常的农业生产,积极承担
临时性的突击任务,如上山采伐、兴修水利、进行国防施工等。一面劳动,一面练兵,生活非
常紧张。
在练兵方面,他们坚持天天练,经常练,重点科目反复练,练熟了手中的武器。结合上山
采伐、兴修水利、国防施工进行拉练,学会了行军和班排战斗的组织实施。利用阴雨天学习军
事理论,掌握了防空降、防坦克、防原子弹和防化学等方面的军事知识。这种平战结合、劳武
结合的练兵方式,使这支不脱离生产的武装队伍提高了军事素质,加强了战备观念,掌握了手
中武器,学会了一般的军事常识和军事动作,为随时参加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参加国防施工
(一)修筑国防公路。为建设国防,加强战备,1969年4月,四十七团遵照上级指示,派出
一百八十余人到祖国“北极"漠河修筑国防公路。
修筑这条自呼玛县十八站通往漠河的公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动
员了几个县的人力、物力,其中兵团系统内就有一师和五师近两千人参加。这条公路,是祖国
最北边境通往内陆的唯一交通要道,不仅对加强国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边境人民发展生产和
改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那渺无人烟的荒野上建筑一条现代化标准的公路,是相当艰难的。按着施工的要
求:路面宽度8米,路基平面要除掉50厘米的草皮,遇有泥洼塘,要将泥浆挖出,有的路段要
挖四米深的泥浆,然后用石头将路基铺平,再铺50厘米厚的粗沙和20厘米厚的细沙。工程量大,
任务十分艰巨。
四十七团参加这项施工的一百八十余人,是由各生产连队抽调上来的青年战士,百分之九
十以上是城市知识青年,其中三分之一是女青年。这支队伍由史广学(军务股参谋,现役)、赵
洪远、李才等人带队,编为五师筑路指挥部下属的第四连。
这支队伍,自1969年4月上旬乘车到十八站后,冒雨徒步跋涉,昼行夜宿,历时八天,行
程六百多里才到达目的地。住的是自带的帐篷,吃的时汤加馒头,稍有改善,便靠那自己带去
的、有限的粉条和海带。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用“一不怕苦,二不
怕死”的精神激励自己。“天亮开始干,一干一身汗,中午少休息,干到看不见。”平均每天
作业十二个小时,最多一天干过十四、五个小时。挖泥、挑土、抬石头、垫沙子,全是重活。
由于生活艰苦,劳动繁重,有的人得病了,有的人受伤了,有的甚至造成了终身残废。但是,
全体指战员,精神饱满,干劲不减。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于同年8月30日,圆满地完成了任
务,建筑公路四公里,铺垫沙石四万五千多立方米,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凿建国防库。1969年10月,由周坤峰带领值班营的一、二连282人,到××地配合
解放军某部进行国防施工。主要任务是挖凿山洞,修筑站台、公路和油库。挖凿山洞,要比露
天开掘艰难的多,而且在一个9米宽,5米高的洞内作业,打眼放炮,装车运输,顶部的石头土
块,时常塌落,险情经常出现。有一次,几个战士正在装车,突然电灯不亮了,有人说:“停
电了,咱们到外面等一会吧。”他们刚走出洞口,就听到里边:“轰隆”一声,回去看时,拖
车已砸疮了。
前面已提过,战备值班营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这次又是配合解放军施工,适逢“同
壕战斗”,便有了与解放军试比高低的机会。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口号下,解放军战士自不示
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重伤不叫哭,轻伤不下火线,充分体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拼搏精神。但是值班一、二连这支“土八路”,个个似生龙活虎,不怕千难万险,拼死拼
活摽着干,只许超对方,决不相让半分毫。在面对面装运土石时,谁也不肯抬头看谁一眼,更
无人直腰缓劲,生怕被对方落下。就这样,值班一、二连的全体指战员,奋战了十八个月,练
出了过硬的本领和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挖凿土石两万余立方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
解放军某部首长的高度赞扬。